今天,作了一个决定:不再继续诵读《不抱怨的世界》,开启另一本书《刻意练习》。因此,我要与手边这本连续21天每天诵读打卡10分钟的书小别一下。
当然,只是小别。我还会时不时的在某些时候触摸它,翻阅它,回想它。
我选择有仪式感的小别,想给它再写点什么。但是,写点什么呢?
我打开度娘,想看看别人读了这本书的心得。不经意间查到一个视频,一位张老师分享了一个故事:
在美国某地,在同一个家庭的长大的弟兄两个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弟弟犯了罪,被关进了监狱,哥哥则非常成功,就要当州长了。记者去采访弟兄两个,先到监狱问弟弟,你为什么成了现在的样子。弟弟很不满的说,你知道吗?我小时候,家里非常贫穷,我妈是妓女,所以在她的朋友圈,在我的朋友圈根本抬不起头来,身份非常低微。我爸不但是黑人,而且整天吸烟喝酒打牌赌博,我回到家不但没有饭吃,还经常被家暴。我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没有办法啊,我只能成为这样的人啊!
记者又去采访他的哥哥,问,你现在这么成功,你能和我分享下今天成功的秘诀吗?哥哥说,我今天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的家庭环境造就的。我小时候,家里非常贫穷,我妈是妓女,所以在她的朋友圈,在我的朋友圈根本抬不起头来,身份非常低微。我爸不但是黑人 ,而且整天吸烟喝酒打牌赌博,我回到家不但没有饭吃,还经常被家暴。没有办法,我从小出来打工,一路打拼到今天。
同样的家庭环境,却造就了弟兄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这是为什么?当然张老师结合《不抱怨的世界》讲到一个在抱怨,一个没有抱怨,一个认为家庭是他失败的原因,一个认为这样的家庭有助于他。
我听这个故事的时候,想的是,如果我是弟兄两个小时候,我会怎样?其实,不用假设。就拿现在,我在我所处的生活环境中,可不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更加健康,快乐,成功的自己?
想来想去,一切还是由自己决定的。
就像抱怨这件事,选择抱怨还是不抱怨,一切都由我决定。所不同的是,它们会通往不同的路径,带来不一样的结果。
作者威尔鲍温在2006年发起了“不抱怨”运动,邀请每位参加这戴上紫手环,只要一察觉自己抱怨,就将手环换到另一只手上,以此类推,直到这个手环能持续戴在同一只手上21天为止。我记得我戴上它已经有21天了。不过,因为每隔一天或两天就发现自己抱怨,所以不停的移动手环。可是,最近几天,我几乎忘记了手环的存在,也不记得自己抱怨过什么。作者讲到,每个人从抱怨到不抱怨都会经历的四个阶段:无意识的无能,有意识的无能,有意识的有能,和无意识的有能。我不知道我现在处于哪个阶段。难道是最后一个阶段?哈哈,不会这么快吧?不管怎样,我感觉,戴上手环就像举行了一个仪式一样,大脑的潜意识会不由自主的提醒自己,从今以后,我不抱怨了。从今以后,我是一个不抱怨的人了!我相信,这是一个看不见的规条,潜移默化的对我的生活产生着影响。因为这个规条的参与,在小军输液的这些日子,在这样一个节日的当口,我不知会蹦出怎样刻薄的伤感情的话来。真的很感谢紫手环,感谢这本书。
我特别喜欢书中这个 部分,它说,我们的头脑是生产商,我们的嘴巴是消费者。生产商制造了消极思想(抱怨),而消费者在抱怨时购买了这些消极思想。如果消费者不再抱怨,也就是不再购买生产商提供的产品,那么生产商就会重组设备,调整产品生产结构,去想办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所以,如果你不说抱怨的话,你心中的抱怨工厂也就关门大吉了。让你心中的工厂生产更好产品的起着主导作用的人物还是你这个消费者。
那么,我喜欢做个怎样的消费者呢?想想看,我希望自己优雅,高贵,谈吐不凡,气质不凡,我希望我购买的产品都是正品,是经过时间和岁月检验的,是大浪淘沙后的珍贵留存。那么我该怎么做呢?首先不抱怨,其次修炼自己。
其实,我之所以想和这本书小别,也是因为不想它总是再提醒我:今天你抱怨了吗?而且,抱怨这个词提的多了,本来不抱怨的人,反倒因为被提醒抱怨而心生出一份情绪:抱怨。我想,我还是多想想别的词,比如,积极,成长,比如和谐,融洽,比如能量,思维等等吧。
书上说,很多人成功做到了21天不抱怨,虽然他们有的坚持了8个月,9个月,甚至一年,两年。我对我自己多久可以实现这个目标没有任何野心勃勃的跃跃欲试的踌躇满志的志在必得的思想准备和精神准备。相反,我抱着放松的心态,蜗牛散步的心态,走走转转的心态,闲庭信步的心态。也就是说,我漫无目的。我只是把它戴上,其余的交给老天,多久实现都没关系,不实现也没关系。我是一个天生的悲观主义者,就是那个看到半瓶水,习惯性的说 “只剩半瓶水了”人。对我来说,乐观,积极就像生活中偶尔才会出现的事故,或者不和谐音符一样,是极少的。不过,真相是,悲观的人永远向往乐观,永远期待自己是个积极乐观的人。
那么,决定了,就此别过,把我的视线投注在别的事物上。我还会时常回来的,虽然,也许,对我们来说,永远的再见是你的初衷,也是我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