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自我满足,是不需要赞赏的。
开完家长会后,一个家长和我交流,孩子回到家告诉她,她很不开心因为老师没有给她发小贴贴。
我思考,我们的奖励制度真的科学吗?当孩子哭闹时,我们告诉她不要哭了你乖乖的,放学给你小贴贴。孩子做对一件事,我们奖励他们小贴贴。
回想我们成人的小贴贴,可能是功是利。追求上进是没有错的,但生活的本质就是我们热衷流行的东西吗?
幼儿园的奖罚制度手否是一种手段呢?这种手段是否剥夺了孩子成长方向的可能性,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思考。
班里有一个小女孩,她吃完一碗饭,会走到我身边说,老师我吃完了。她入厕后会告诉我,老师我没有尿裤子,她上课坐端后会向我投来期待的眼神。她期待我的赞赏,她在争取那一枚小贴贴。
从表面看,这是一个积极的行为。她有进取心,她积极参加老师组织的活动,她能准确的执行老师的规则。从深层剖析,她神经紧绷,她忽视了自己的需求,她被规则掌控迷惑,她被环境过度的影响了。
孩子没有享受其中。
学前教育到底带给孩子们什么?我们怎么证明?
高考失利,孩子们会轻身,是不爱自己的生命吗?不是不爱而是忽视了生命的独特性。高考成功就是一种奖赏,就等同与小贴贴。我们会抨击教育,给孩子的压力过大,会怀疑教育体系。
而问题实际出现在最原始的学前期,从孩童时期,幼儿的思维体系逐渐形成,做每一件事的意义在于被肯定被赞赏,否则就是值得怀疑的。同样批评也是对自己的最大否定。
孩子从周围的人对他的态度界定自我,从最早接触的父母开始,孩子从互动方式来建立和其他一切人的关系和人际期待。当父母对孩子做出的任何微小努力都给予十二分的鼓励奖赏,其实是给他营造了人际假象。
当他面对了新的人际,并没有得到预期的奖赏,则会非常失落,入园焦虑的原因之一也在于此,面对的不止是环境的陌生,而是最真实的情感体验,可能遇到老师的批评惩罚,同伴嘲笑,这些恰巧都是成长必经之路。
为什么,孩子不需要奖赏?
孩子需要真正的快乐和满足,也就是来自身体内在的满足。他做了自己觉得对的事情,他就会非常开心满足,比如他帮助了老师,比如他创作了一幅画,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讲给爸爸妈妈。
他告诉我们他的新发现,他把东西拆掉了,他会兴高采烈的跑来分享。
这时候我们要明白,孩子的分享不需要我们的赞赏,我们只需要反馈给他一个信息:这件事就是这样,请继续探索吧。而不是你让我更加喜欢了。
其实做一个孩子喜欢的教师很容易,多夸夸他多顺着他就可以办到,但我们教育者更希望看到他们的成长与发展,而不需要孩子们是多么的喜欢我们。
我宁愿看到一群生机盎然的孩子们,有自己的快乐,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每做一件事都必须得到别人肯定的木偶。
帮助孩子们从生活中发现美德并建立合理的生存思维,是学前工作者要做的。那么为他们营造一个真实而平等的人际环境是最重要的。
幼儿园是一个微缩的社会,它必须真实,而责任感承受力等这些生命必有的元素是我们需要从小训练的。
当幼儿明白,那些规则都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时,他们不再需要小贴贴与无时无刻的赞赏。他们的小心灵已经得到了快乐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