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吃饭的时候,我和外籍同事坐在一张能坐四人的桌旁。
点完餐之后,我们两开始闲聊;
这个时候,公司另外一个女孩子朝着我们走过来,她带着耳机,目光笔直的看着前方。
看起来很坚定但是我深切的明白:那不敢斜视的目光出卖了她在融入人群中的极度不适感。
这是我在很多普通穷人的孩子身上经常看到的一幕;
因为我也是来自最边远最底层的困难家庭的孩子,对这种穷人的孩子身上透露出来的无所适从感触特别深刻。
这是穷家小户养出来的孩子专有的特性;
即使变优秀了,骨子里依然大方不起来;
某公号曾写过黄多多面对媒体大方应对的场景,怎么会不大方呢?
从小见惯各种大场面,有优秀的爹娘时刻指点,念国际学校时刻与世界接轨……
这样环境里的孩子,和穷家小户走出来的孩子,是有本质区别的。
姑娘站在我们旁边,用眼睛的余光搜寻座位,我朝她晃一晃手,示意我们身边有空座;
她局促的站着,外籍同事往旁边挪了挪,姑娘一屁股坐在外籍同事旁边,脸上表现出来的是内心惶恐不安之后的失态;
我降慢语速,尽量把英文吐得更清晰,外籍同事对于她的加入也挺开心的,于是真诚的把脸转向她和她聊天,用英文问她:第一次和我们在外面就餐哦?开心吗?
她依然目光盯着桌子,甚至没有转头和外籍同事对视;
外人看来,这样很不礼貌,真的很不礼貌。
但是,我知道,那是一种低到尘埃的自卑,勇气在关键时刻被逼闪退;
曾经,我也是这样的人,仔细观察身边很多穷人的孩子,都有着这种不自信的忸怩。
记得有一次回家乡,我堂姐的两个儿子坐在叔叔家的沙发上,我进去和他们打招呼,他们的妈妈教他们叫我“大姨”,两个十六七岁的男孩子忸怩了半天,嘴里嗫嚅着:我不认识不认识,身子使劲往我堂姐背后躲。
他们确实不认识我,因为我从小一直在外求学,并不经常在家乡露面。
我在想,他们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或许贡献一辈子给家乡的田埂,又或者东莞某流水线上的一台沉默的人工机器?
穷人的宿命,上帝没有赋予太多的选择。
而我遇见过的大多中产阶层的孩子,她/他们身上都有一种被家世背景阅历熏陶过的落落大方。
这是普通穷家小户学不来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