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流行一个说法,叫“一万小时定律”,说天才并不存在,只要谁刻意练习一万小时,他都可以成为顶尖高手。
但现在很多文章都证明了“刻意练习”虽然存在,但也是有标准的,并不是什么领域都可以刻意练习的。这最基本的两个标准就是:你所训练的领域是合理发展的行业,有了一整套成熟的评价标准和高效的方法;你必须有一个能够给你布置训练作业和及时反馈的优秀导师。
只有具备这两个条件,它才是严格意义上的刻意训练。比如小提琴的训练。那么,天才到底存在还是不存在?
我一直认为天才是存在的,而且常常让我们无法望其项背。比如我们知道爱因斯坦是公认的天才。不过,在他那个时代,人们都说冯·诺依曼更聪明。据费米和费曼等人回忆,他们需要用计算机算一晚上的题,冯·诺依曼心算半小时就能算出来。当然,当时的计算机不是很快,每秒只能进行5000次运算。费米和费曼已经被认为是天才级的科学家了,但如果和冯·诺依曼的差距如此之大,可见天才真是让人高山仰止。
但是,除了这些人类少有的之外,就连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真正说是天才的人其实并不多,有个统计说获得诺贝尔奖的这些人,似乎看不出智力和成就是完全正相关的关系。
当然,搞科学和工程,基本的智力是需要的,《异类》的作者格拉德威尔认为智商120是必须的,但是超过了120也没有什么优势。
智商120是什么概念?大约40%-50%的中国人都能达到,也就是说我们很多人的智力都应该能够做出诺贝尔奖级的成就,但很显然这不是事实。
因此,我们大多数人在承认智商这个指标的同时,也隐隐感觉到它和聪明好像并不完全是线性正相关的。到底天才和我们的脑子是否在结构上有很大的不同?这个问题不仅你我关心,其实很多科学家也想知道。
为了寻找这个答案,1955年一位医生做了件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情。那一年,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去世了。他生前最后住院的普林斯顿大学医院里有位医生,名叫托马斯·哈维,他利用工作之便偷走了这位神一般天才的大脑,在进行了防腐处理后,把它做成了240个切片保存了下来,以便研究天才的大脑和常人到底有什么不同。这件事当然瞒不过FBI(美国联邦调查局),不过它的人一直暗中在保护着哈维和爱因斯坦的大脑。后来,哈维最终取得了爱因斯坦儿子的谅解,不过爱因斯坦的儿子讲,研究成果必须发表在世界一流的杂志上。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全世界就等待哈维的研究成果。遗憾的是,哈维研究了一辈子,也没有发现爱因斯坦大脑有什么特别之处,而且他的脑重量只有1230克,远远低于常人的1400克。虽然他的大脑沟回比较多,但是这至今还不是天才的直接证据。到了1980年,背负巨大压力的哈维决定让全世界的科学家一起来参与研究。参与的人多了,大家不仅容易做出成果,而且会有不同的见解。1999年,加州大学的科学家发现爱因斯坦大脑中的胶质细胞比较多,而不是负责数学物理能力的神经元细胞多。但是,医学界的共识是,神经元细胞在人的思维中起着主要的作用,而胶质细胞只起着辅助作用。因此这个发现被医学界嗤之以鼻。后来,加拿大的科学家又发现爱因斯坦的脑洞大,也就是说他的头盖骨和大脑的上端空间大。虽然我们开玩笑时会说脑洞大开,但是脑洞大和智力似乎没有什么联系。中国的科学家们也获得了一部分脑切片,他们研究发现爱因斯坦左右脑之间的胼胝体比较发达,因此认为他的左右脑可能通信比较好,但是之前没有人认为胼胝体和智力有什么关系。
今天,全世界对爱因斯坦大脑的研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
当然,人们可以认为科学家们还没有找到什么最终的证据,不过更有可能的是,爱因斯坦的大脑在生理上可能就和常人并没有太多的不同。事实上,每一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天赋,有的人记忆力好,有的人善于思考,很难用一把尺子度量。人类发明了IQ(智商)、EQ(情商)等一大堆指标,就是因为人的天赋是全方位的,不是单一的。也正因为如此,使用一种量化的指标给人贴上标签也是不对的。至于人们的天赋有多少是天生的,有多少是后天环境导致的,或者自我开发的,今天依然没有定论。以爱因斯坦为例,至少他在大学之前并没有显示出超人的智力,相反,很多在中学或者大学显得很聪明的人,后来变得很平庸,或许这是因为那些早期体现出来的聪明只能说明他们善于解决一类问题(比如考试题)罢了。
爱因斯坦和常人最大的不同在哪里?我认为有三个,首先他善于提出问题。物理学家张首晟教授谈到清华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在研究上的差距,他说主要差距在于提出问题。斯坦福的科学家善于找到当下最重要的问题,清华在把握研究方向上就差了不少。而一旦找到了问题,清华教授解决问题的水平并不差。
其次,爱因斯坦善于做白日梦,也就是脑子不受约束地胡思乱想各种情景,然后从中总结规律,而大部分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受到教育和周围同事思维的约束。
最后,爱因斯坦是一个非常有恒心的人,他对自己的观点非常执着,并且愿意为寻找出答案花上一辈子的时间,他关于统一场论的假设到死也没有完全想清楚,更没有证实。这件事是60年后才得到基本证实。爱因斯坦不是那种寻求最快发表论文研究课题的人,而是愿意花时间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人。
凡天才必有过人之处,不过我们与其去寻找我们和他们之间在生理上的差距,不如多学习他们做事情的方法。这些是我们可以控制的。
那么,什么是我们能够控制的?
在说天才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想到莫扎特。
他14岁的时候,在教堂听了一首经文歌的演唱后,就能凭记忆把它全部默写出来,这首歌大概有两分钟,而且有好几个声部。
这完全是天生的吗?不完全是。在他6岁的时候,他就已经完成了3500小时的练习,而且是在他父亲的指导下。
他的父亲是一位音乐家,还曾出版《小提琴奏法》,他放弃了宫廷乐师的工作,将全部精力用在莫扎特身上。
但是,倘若让我们也练习那么长时间,就可以达到莫扎特的天才程度吗?很大可能不会。
所以,所谓天赋,指的是某种天生的特性。
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往往以为天赋=能力,以为天赋是那条虚线,以为只要有天赋,那么不需要努力就可以达成结果。
实际上,天赋只代表一种潜力,是否能够转化为能力,则是需要后天刻意练习的。
《异类》、《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等书中,早已揭示了心理学家关于“高手是如何炼成”的研究结果,那就是,天赋是需要后天开发的,就是所谓“刻意练习”。这就回到了文章的开始。
其实说刻意练习,还不如说“努力”。
智力水平只是一块入门砖,是成功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更不能说是决定性的作用了。曾国藩的例子大家讲太多了。曾国藩为何被那么多人所推崇?因为他用实践证明了:一个资质平庸的人,如果真诚地投入自我完善,也可以成为超凡脱俗的圣贤豪雄。
但凡成功者,都具备有两个相反的特质,变和不变。不变的是他一生的执着、热情和自律,变的是他的认知、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