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亲子关系咨询中,我经常会遇到一些家长,他们迫不及待地抛出问题,想让咨询师帮助解决、或者从咨询师这儿寻找答案。而很多时候,他们问的问题本身就是个问题。如果家长们不发掘自己内心,明白为什么自己要这么问,那么即使他们得到了答案,也只是最浅层的答案,对和孩子的相处作用不大。
从我接触的这么多的家长和孩子来看,我的经验是:谁提的问题,就是谁的问题。 比如妈妈问为什么儿子还是不能分床,但儿子照样很开心,那么问题根源在妈妈身上。如果儿子长大后自己来问同一个问题,那么我会先对儿子工作。
最近我碰到一位年轻的妈妈,她困惑于自己刚上托班的孩子的状态:别的孩子放了学都很激动地跑出来,只有她家孩子不慌不忙、游游荡荡。问“这是为啥”?我开玩笑地反问“你想知道为啥,这是为啥?”
我的意思是,和关注孩子相比,我更建议家长们先关注自己。
不慌不忙地荡出来只是一个现象,如果家长觉得这个现象构成了一个问题,那么得先问问自己:为什么我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
不同的妈妈问同一个问题:“我的孩子为什么不慌不忙地从幼儿园荡出来,和别人不一样”,有的是在担心孩子和别人不同,是不是不合群,有的是担心孩子磨磨蹭蹭,有的则是担心孩子和自己不亲,看到妈妈也不急急忙忙跑过来扑到怀里,还有的妈妈纯粹是觉得自己不够了解孩子……所以最重要的是看到自己发问的初心,这是第一步
这位妈妈后来意识到,孩子这么小,自己对她在幼儿园还是有些放心不下和牵挂,所以想知道为什么孩子是这样,她在幼儿园是怎么过的,有没有发生什么事……
我向她建议:如果孩子有一些表达能力的,试着和她聊聊幼儿园,这么小的孩子适合聊比较具体的问题,比如说今天吃了什么呀,开不开心啊,玩了什么游戏呀,老师好不好啊,你最喜欢谁呀……不是为了得到答案,而是在聊天过程中观察她的状态,如果是放松、愉悦或者一如既往地淡定的,就可以放心了。不要问她“为什么”, 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还没有构建起逻辑关系。
如果孩子还不怎么会说话的,就观察她入园前后的状态有无变化,在园和在家的状态有无变化。一般来讲,妈妈们对这些会有很多直觉。
什么在你问题的背后,焦虑、担心、内疚还是……? 促使家长们前来咨询的,并不是问题本身,而是这些负面情绪和想法,他们自己还无法处理。如果能沉下心来,探索自己内在发生了什么,就能提出真正的问题,离解决问题也就不远了,甚至都不必寻求咨询师的帮助,因为很多时候在咨询室里发生的,只是从一团乱麻中找到那个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