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每个孩子从小都是一个天生的“美术家”,用自己的眼睛在判断这个世界,但是有的被打压,有的被diss,有的被扭曲,直到看到的世界是大人眼里的那个世界,这样的厄运才算终止。而这个时候,美术对这个长大的人已经毫无美好可言,剩下的更多是避之不及的恐惧。
二
KoBold的分享环绕着van Gogh的一生展开,像Picasso的绘画一样,给我们展开了一个全面的,不仅仅有向日葵、星空的van Gogh。变得更丰富、更立体,也让我们了解了一个终生郁郁不得志的青年,从小到大得不到认可和肯定,在冲突和对抗中过完了简陋的一生的伟大艺术家。而由此,引发的“做自己”还是“做别人”,在现场又引发了一波思考和讨论。
KoBold在讲绘画的时候,完全像变了一个人,那种娓娓道来,像是在讲述着自己身边的故事,而不是书本上的内容。van Gogh在她的描述下,已完全看不出是一个活在过去的历史人物,更像她身边的熟人。整个描述的过程,让人感到是那样熟悉,还伴随着淡淡的温度。
三
关于艺术和AI(人工智能)的边界问题,有人欢喜有人愁。其实,无需恐惧和担忧。之所以感到不安,因为从本质上,因为人是一种怕“创新”的生物,创新就意味着要否定过去。而对过去的否定会让人变的“两脚踩空”,充满了不安。这样的情绪和特征是在人类骨子里和DNA里的印记。试想,在智人时代,要离开已有的山洞、水塘和到处是野果的树林,往充满了诗和远方的未知凶险的地方前行,那不是因为勇气,而是被逼迫出来的恐惧。
事实上,AI不过是一个人类的辅助生产工具。如同在50万年前,当人类不再仅仅凭着bare hands去对抗那些尖牙利齿的猛兽,而使用火把、石块,甚至是长矛这样的武器时,人力的缺陷得到了长足的弥补,让人类能战胜各种死亡的威胁和自然的胁迫,使我们的生活一步步美好了起来。现在,AI的出现,也弥补了人脑的不足。所以,无需担心被替代,只不过是给我们的生活打了一个美好的升级补丁。
四
艺术,代表了人类意识的存在,是人用另一个视角去观察和展示世界,或者是人理解世界的另一种方式。通过艺术,可以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和最不控的情绪;通过艺术,能够锋利我们的观察能力,让我们不会去忽略那些生命和生活中的细节。从这个角度去看,任何可被理解的细节都可以称之为艺术,任何把生活中的细节变得更美好的,都可以称为艺术。毕竟,艺术一定是来源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五
在当今这个“普世化”价值观的时代里,貌似很多专业都变得大众化了,跨界就成为了一件很时髦的事情。似乎只要有正确的方法和足够的训练,人人都可以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包括艺术界。而我倔强的认为,艺术,仍然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可替代性很低的work。不是任何人做的内容都是艺术品。艺术品,首先要能传承,要有人欣赏,要有自己的特点和生命,是一种充满了美感的事物。这样的一个事物,不是简单通过大量重复的训练就可以做的出来,不是通过复制粘贴就能掌握的。最终能成为一个艺术家,固然勤奋的练习必不可少,但更不能少了一种“神来之笔”的促成,还必须有“灵光一现”的时刻。热情和天赋,是成为艺术家的最小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