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最大的噱头是120帧+4K+3D,号称电影技术革新,引领未来电影发展之路。
120帧+4K+3D,是什么东东?120帧指的是每秒播放120张画面,越高的帧速率意味着更流畅、更逼真的画面,我们平时看的电影都是24帧/秒的,而这部电影一下提升了5倍,达到120帧/秒,在此之前,只有《霍比特人》做到48帧/秒。4K,是指4K分辨率的播放设备,而目前大部分院线的放映设备是2K的。3D,就不用说了,上次的电影3D技术革新应该是《阿凡达》,而卡梅隆叫了几年的60帧《阿凡达2》到现在还没影子。这一次,走在前面的不是技术控的卡梅隆,而是善于讲故事的李安。
简而言之,就是这次李安用突飞猛进的技术,带来了更清晰、更流畅、更逼真、更身临其境的画面呈现。我们平时看的3D电影无法解决频闪和晃动的问题(也就是看3D会觉得晕),画面整体偏暗、缺乏色彩饱和度的问题,有了新技术,统统不是问题。李安超前在于,越过48帧、60帧一下子提高到120帧,什么概念?之前48帧的《霍比特人》都被“诟病“太过逼真,而120帧已经远超出了人的眼睛的分辨度,没有人知道120帧带来的超清晰、超逼真再配上影院的超强音效会是什么样的观影效果,包括李安自己。因为在拍摄时由于设备的限制,李安是用60帧2K格式来播放。“这是一部挑战人类观影习惯的电影。”从看电影到“进入”电影,观影的距离感被无限缩短。对演员的表演也是挑战,演员不能化妆,据说女主拍前几个月就开始保养皮肤,无与伦比的细节呈现,脸上细微的表情变化,都会异常清晰地呈现出来。用李安的说法,他最感兴趣的是技术革新带来的演员面部表情的极大丰富,眼神、睫毛的抖动、脸部肌肉的细微变化.....演员的表演方式和平常的电影大大不同。
啰嗦了一堆技术,但是因为高端的技术需要高端的放映设备,而目前大部分的影院都没有与之匹配的设备,全球只有5家影院可以放映,也就是说,大部分观众是看不到新技术带来的震撼效果的。李安,这一次走得太远,让喜欢你的观众跟不上了。电影上映时,国内能放映的北京和上海的那两家影院的盛况,我们也是看到了。
许多人看过后都在质疑,将这种超高清、超逼真的技术用在这部片子,是否有必要?那就撇开电影的技术噱头,回归电影本身吧。
看片名,会以为是部战争片,再配上一堆高大上的技术名词,想必一定是部大片。其实呢,抛开技术,它还真不是大片。故事很简单,男孩比利.林恩因为偶然的原因参了军,来到伊拉克战场,在一次执行任务中与敌人交火,林恩为救班长(也算是林恩的精神导师)与敌人贴身肉搏,正巧被摄影机拍到当时的画面,林恩成了英雄。林恩和作战小组一行八人护送班长尸体回到美国,并被邀请参加很多活动。他们被邀请参加一场橄榄球比赛的中场表演,电影的主线就是几个人坐着加长悍马到达球场,等待、发布会、中场表演,演完登车离开准备返回伊拉克战场,这短短一天内的事情。
伴随着林恩的所想、所感,所见,影片在伊拉克战场、家人团聚以及球场之间转场穿行。伊拉克战场的画面拍得很克制,没有血肉横飞的大场面,没有丝毫的炫技,混乱、恐惧、慌乱,流血、死人,只是还原战场的真实和残酷。关于战争,透过林恩的家人和活动现场的形形色色的人的言语和态度,有崇拜赞赏的、有不屑的、有讥讽的、有只想牟利的、有倾心爱慕的,更有拳脚相向的。人们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战争,看待这些英雄。但是战争离他们太远了,其实并没有人真正关心,真正理解他们,重视他们。大亨(球队老板)表面上尊重他们却只是想利用他们牟利。在舞台上表演的时候他们只是歌星的陪衬,是符号和背景。表演完了,他们被晾在舞台上没人理。林恩以为在啦啦队女孩那儿找到了爱情,实际上女孩喜欢的只是英雄这个称号。在这个热闹的演出现场其实他们格格不入,在旁人的轻视和恶语相加下他们只有大打出手。也许他们只有回到战场,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
电影在林恩的回忆和现实间闪回穿梭,让我们跟随林恩的视角和情绪,去看战场、自己的战友、家人、以及球场上遇到的那些各色的人们。李安无意于流畅地叙事,善于讲故事的李安这次是用“意识流”的方式,用林恩的情绪、观察和思索,让我们随着林恩一起去感受、思考。
一个男孩为了逃避打架后的惩罚而参了军,在战场上经历了自己人生中最糟糕的一天后突然成了国民英雄,想要寻求理解找到归属感,但是家人、队友、周围的人、还有女友,并没有人真正理解他,在心里挣扎中却是越发矛盾。林恩被贴上英雄标签,已无法回归普通平常的生活。爱她的姐姐想要把他拉回平常,也只是徒劳。女友临别的那句话太刺人:你怎么可以说不回伊拉克,你是英雄啊!”林恩站在舞台上,大屏幕上显出一张表情复杂的脸,周围是明星、焰火、欢呼的人群,脑中闪出的是战场的炮火和杀戮。
电影有一点儿模糊的反战的情绪,却并不是简单粗暴、旗帜鲜明反战。更没有去表现英雄主义,战场上的英雄,只是人们的谈资和道具。安叔既然无意于讲故事,就没有设置任何的悬念,只是用一堆对比强烈的情绪的画面,加上一些讽刺、矛盾的桥段,丢给我们自己去思索,去解读,每个人都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去解读。有人看到了 反战,有人看到了一个男孩的心灵成长,有人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割裂、隔膜.....观众们开始争论不休,李安只是会心一笑。个人觉得,电影给人最强烈的感觉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不管是真正爱林恩关心他的姐姐,还是喜欢英雄标签的女友,战场上并肩作战的队友,以及周围友好或不友好的人们,没有人真正理解林恩的矛盾、纠结。而这帮士兵,走在热闹的演出现场也是那么突兀,他们不属于这里,没有真正想了解他们在乎的是什么。割裂和膈膜,不同群体之间的,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人们似乎想互相靠近,却往往会发现心的距离更远了。
片子结尾林恩拒绝了姐姐要他留下来过普通人生活的请求,选择重返战场,其实林恩有的选吗?留下来他很难找到自己的空间,只有回到战场,别无所择。
一直觉得李安温和的外表下是理性、冷峻的,他的东方人的儒雅、圆润只是在待人处事上,作为电影人,他有着西方导演的严谨、理性、专业,拍摄手法、叙事结构都是西式,这也才能让他在好莱坞占有一席之地。好在李安从不会让人失望,这次也一样。这不是一部讨巧、迎合的片子,却是让人思考、让人记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