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早晨,5岁的儿子告诉妈妈说他不想去幼稚园上课。
遇到这种情况,很多妈妈估计会好言相劝,让孩子乖乖去上课,劝不了就责备孩子,强行让孩子去上学。
而这位泰国妈妈却有自己不同寻常的想法。
她同意儿子可以一天不去幼稚园,但有一个条件:如果他可以在街上捡垃圾,并赚很多钱,那他就可以放假一天!
所以,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她的儿子很开心地与妈妈一起努力捡垃圾。
经过了漫长的一天,他捡了2公斤以上的可回收垃圾,价值2泰铢,折合人民币0.4元。
这个小男孩走了超过2.2公里的路,他已经精疲力尽且几乎无法动弹。
他问他妈妈:“我们可以搭公交吗?”
妈妈问他:“你有足够的钱吗?搭公车要花10泰铢。”
男孩摇摇头。
妈妈冷静地继续说:“那么我们必须捡更多的瓶子来赚更多的钱。”
好像没有妥协的余地,所以男孩说:“没关系,我用走路的。”
他开始再次寻找更多可回收的东西。
妈妈为了鼓励他,给了他一些水喝。
途中,他也遇到一位善良的先生,这位先生给了他一些零食!
没多久,他再次对妈妈说:“我想要吃冰淇淋。”
“冰淇淋要5泰铢,我们钱够吗?”
这个失望的孩子说:“不够,我不想吃了。”
这位聪明的妈妈问儿子:“所以你想要工作还是去学校?”
他大声地回答:“我想要去学校!”
经过了艰苦工作的一天,他终于回到了家......
这位妈妈在最后表示:为了让孩子顺利成长,需要让他们感受幸福,也需要了解痛苦和疲惫,了解一切的来之不易。
有时,行动比单纯的讲道理要有用得多!
其实,大多数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是用语言在表达他们的想法。孩子不想上学,父母就会说:“你不读书你能干嘛,你都不知道工作多辛苦,钱多难赚,像你这种不好好读书的,将来只能去搬砖......”
父母说的不无道理,但是,孩子没办法体会,因为他没经历过工作赚钱的辛苦,所以没办法跟读书的“辛苦”进行比较。
所以,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就出现了“代沟”。互相不理解,父母不理解孩子为什么不想轻松念书,孩子不理解父母为什么觉得读书是轻松的。
父母走过了读书的路,也走过了工作赚钱的路,对比之下就觉得读书很好,很轻松;
然而孩子还没经历过辛苦赚钱的时候,没有对比,就会觉得读书苦,读书很累。
读书确实不容易,但是比起在社会上扎根的艰辛与无奈,要好得多。
而这位泰国妈妈让孩子体会到了工作的艰辛,让他感受到工作的痛苦与疲惫;让他在两者之间能有个对比;有了这个体验,孩子就不敢轻易说不想上学。
比起其他方法,这个妈妈的做法确实要有效得多。
我们常常说“感同身受”,其实,如果没有同样的或者相似的经历,又怎么能感同身受呢?
作为父母,如果能有机会让孩子提前体验未来的酸甜苦辣,或许孩子也能理解父母的很多“说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