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被称作汉语,这似乎是一句废话,但是在第四章的叙述中,我们将会了解到这种表达的更深层的意义。书归正传。古代训诂学者们常将汉语分为音、形、义三个要素,本书将沿用这一观点进行阐述。
关于汉语的音,人们相信这是在不断的劳动和生活中,劳动人民由进化早期的叫声发展来的有规律的、通行的,用以表达某种意义的一种声音信号,古代训诂学家们将它称为“名”,《荀子·正名》中的:“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可能是最早对汉语读音之形成的记述。现代研究认为,汉语的音实际上是一种人类进化的必然产物。汉语的音其实是源自于生物对于外界物质的一种应激反应,在长期的劳动中,动物不断的需要描述周围的事物来使其同伴明白。但只有人类将它总结成了有规律的、通行的声音信号。这是人脑区别于动物大脑的部分——语言区的一种间接反映。它也是一种在人类的劳动和社会性的生活中,不断总结出来的一套约定成俗的语音体系。客观上促进了生产的社会化和早期氏族和部落的形成,更拉开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差距,使人类的进化站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在相同语言的引导下,同一氏族或部落的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逐渐趋同,也有利于时代思维的形成。
汉语的形也被称为汉字。关于形的来源,《说文解字·叙》中记载:“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可见汉字字形是由象形发展而来。在远古时代,象形文字并非是中国的专利,罗林生在埃及的岩壁上发现的古代文字也是一种象形文字,然而为什么只有汉字中流传下来呢?这与中国人民将象形字不断符号化,使它的写法和用法趋于规范化,单一化有莫大关系,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古代上至统治阶级下至平民百姓,都曾自发或有组织的、无意识或有意识的对汉字的演进作出莫大的贡献,使之不断适应时代特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三者需求,从而不断为汉字注入新的活力。
在我看来,任何文字都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的过程中,在字音及早期图画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一种通行符号。而且从字形、写法、及书写工具来看,汉字都深深地被打上时代思维的烙印,绝非个人的创造。包括《史记》在内的一些古代典籍中常将汉字作为仓颉的创造,我认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传说,可能是要为这种群体的创造寻找一种代表和寄托。也有可能是统治阶级希望用这样的方法,来赞扬甚至神化本阶级,从而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