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被贬黄州后,工作很轻松,每天签个到,早会都不用开。
那天在江边,和几个朋友喝扎啤、吃烤串,畅谈人生,气氛有点低沉,看的出来,他心情不太好。
好才怪呢!来黄州前,本应升任高管的,单位里突然有人在背地里向领导打小报告:
“苏轼私下里非常不满意您的管理方式,您看,这是他写的日记。”
“苏轼浪得虚名,到分公司做个职员还行,做总公司高管难以服众。”
为了缓和气氛,朋友说:“咱们聊聊西湖吧!”
佛印和尚站了起来,用竹签敲响了面前的一只碗,边敲边唱: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春天来了,约上几个朋友踏青湖岸上,阳光明媚,莺歌燕舞,草软沙柔,多么开心的一件事啊。
“贫僧认为,这首诗当为西湖第一。”
话音刚落,一位身着青衫的后生飘然而起。
他叫秦观,苏轼的得意门生。
“西湖我去过,美不胜收,但读了醉翁的《采桑子》,我觉得这首词比西湖本湖还要美。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西湖宛如缥缈的仙子,坐在细雨中,有幽怨、有愁容,打湿的秀发,像纤手拨开的玉帘栊。
“所以学生认为,醉翁更懂西湖的美,这首《采桑子》应列为榜首。”
来自承天寺的烤串师傅张怀民突然抬起头来,一脸的严肃说:
“只有《饮湖上初晴后雨》才可以横绝古今。”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有远山、有奇雨、有美酒、有萌妹,如果非要选出个第一,这首诗当仁不让。”
三十年后,林升才写出“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九十年后,杨万里才写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两百多年后,张煌言才写出“梦里相逢西子湖,谁知梦醒却模糊。”
那么暂时没有更绝的诗词了吧?
大家盯着苏轼,等待着他绣口一吐,就像中秋写明月那样。
苏轼走到案前,下笔又止,若有所思后,用他天下第三行书的笔体写下: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放下笔,苏轼自言自语道:
“弄潮儿,潘阆。”
潘阆是谁?宋初大诗人,如果放在唐诗的江湖,也得有“王杨卢骆”的地位。
看一下他的朋友圈,寇准、林逋、王禹稱,要么位高权重,要么俊逸洒脱。
他的词虽然只留存十首,却如同十位猛士,雄踞在宋词版图的一隅,大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倒全唐的气势。
我知道潘阆是在中学时代。他的《酒泉子 观潮》一路走来,跌跌撞撞,历经千年,终于走进我们的语文课本,冲这一点潘老师可以瞑目了。
老师说弄潮儿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那时候不理解,就像端午节,我们不理解屈原有多么爱国,只关心能不能吃上甜甜的粽子。
即使潘阆很猛,这首词也不错,可你是苏轼啊,原创的领袖,大宋第一猛人,没必要像我们一样借用别人的嘛!
其实他完全可以原创,虽然之前已经原创过不少了,但想到乌台诗案、想到弟弟临行前的嘱咐,下笔又止。
“算了,还是先借用一下别人的诗词吧!”突然想到潘阆的《酒泉子 观潮》: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重新燃起了苏轼的激情,弄潮儿不就是当年的我嘛!
弄潮是要付出代价的,刚入水不久的苏轼,一个巨浪劈过来,被劈到了黄州,下次是惠州、儋州,再远点就到曾母暗沙了。
苏轼是聪明人,借西湖提潘阆,借潘阆想到弄潮儿,但他若有所思后并没有写出《酒泉子 观潮》,第一,场合不对,大家聊的是西湖。第二,他不敢写,弄潮儿太具有变革、挑战、奋斗、叛逆等精神。
这些弄潮儿,放到北宋末期,可都是身怀绝技的浪里白条,如果集体跳槽到梁山公司就不好办了!高层领导也担心这个问题。
周边布满了狗仔队,你这边敢写,那边公众媒体上立刻会出现一个标题——黄州江边,暗潮涌动,苏轼想借弄潮儿表达什么?
那么苏轼和朋友还能安心吃烤串、畅快谈西湖么?
所以苏轼这次不原创,不踌躇满志,而是巧妙借用潘阆的《酒泉子 西湖》是正确的。
高层领导看到现场发来的图片,放心的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