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长常说的一句话:一切为了孩子。
几乎每个家庭中的父母,有时还包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标榜自己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有所付出,家长感到累可以理解,可是“饱受”家长宠爱的极大多数孩子们竟然也感到累,这就让人感到很不可理解。
今年春天,我遇到一位初中女同学,已经结婚生子。5岁半扎着双马尾的女儿,奶声奶气的喊叔叔,一点不怕生,让人十分喜爱。
女同学和我聊天的内容始终围绕着自己的女儿,说女儿很聪明,要好好培养她,带她学唱歌、跳舞、钢琴、书法、绘画,以及其他。
听她描述对孩子未来的计划,我感到压力很大——我要是同学的女儿,精力一定不够。
看着活泼可爱的小姑娘,真心为她以后的生活感到很担心,这样一个小天使竟然要背负父母如此多的期许,她一定会很累,一定会不开心,甚至可能对生活充满失望。
和同学分别后,我总觉得想说点什么,但却不知如何说,就像想打嗝打不出来一样憋屈。
女同学人很漂亮,上学时候喜欢唱歌跳舞,可算是小伙伴中的风云人物。可是最终还是没有考艺术院校,而是学了会计,毕业后两年,在父母的催促下结婚、生子、带孩子。
一切顺理成章又应接不暇,完成了为人类繁衍的个人贡献,也几乎放弃了年少时的所有梦想。接着便像曾经父母那样,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女儿的身上,再花精力去培养女儿的兴趣爱好。
那么,当年女同学父母对她的培养到底有什么意义呢?花了大量的精力,却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而自己现在又用同样的办法与希望逼迫自己的女儿。
为什么不用这些精力和金钱来培养自己呢?
武志红《巨婴国》里这样说道:在一旦有人把培养这件事情放到一个成年人身上,他就会找到“我又不是小孩了”、“我学不懂”、“我反应慢”、“没有时间”这样的借口。
这种诡异的循环不仅浪费了金钱,更重要的是浪费了时间。
人之所以容易被传销组织洗脑控制,正是传销组织有一个重要办法:利用“我一切都是为你考虑”的逻辑,附带利用人们坐享其成的懒惰思想,将本来价值很低的东西卖成高价,一级一级地传递下去,但这个过程中,并没有人真正地去创造价值。
我们会发现,很多平时懒得掉渣的人,一旦进入传销组织,就跟打了鸡血一样不知疲惫。其实,实质并没有变,他们追求的目标仍然是坐享其成,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而已。
在自己有机会选择的时候,选择退缩和安逸,却将自己所有的生命价值捆绑到自己的孩子身上,令小孩感到额外的焦虑。
那么如何让孩子活得精彩呢?那就是活出自己,充分展开自己的生命。每个人只有成为自己,才是具有生命力与创造力的,同时又富有同情心与社会责任感。
“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观看似是爱孩子,实质上是父母用自己的牺牲来换取孩子的“一切听父母话”。孩子活在父母的意志下,思想被抑制,自然不能活出自己,又如何可以成为一个独立自信的人呢。
“活出自己”要求的不是子女,而是父母。一个家庭的主心骨不是子女,而在父母。父母要有自己的事情,有自己的理想,致力于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父母面对子女时,扮演的不是长官和士兵间的指挥与被指挥的关系,而是明星和粉丝式的崇拜和模仿。父母的生命质量满满,子女受到的影响自然会充满色彩。
我们周边不敢“活出自己”的事天天在发生。
有人考试得了第一,大家来祝贺他,他会说:“我就是运气好,有些题目就是恰好之前做过了。”
有人升职加薪,“其实我做的也不好,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
为什么呢?好像自己考的好干的好会引来嫉恨一样,好像自己努力学习的行为是什么偷鸡摸狗见不得人的事。
每年各省“状元郎”介绍学习经验,得到最多的回答:“哎呀,我其实回去从来不学习的,该玩玩,该学学。”这种言论你也信?我们周围的人好像一个个都蜷缩着身体,不敢活出自己。
而这一切根源正是小孩的时候受到了极大地压制,被要求做“乖小孩”。而受到压制的原因在于,他们的父母在小时候也受到压制,无法成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个人,没有明确的生命价值去追求。而在社会环境的压迫下,又选择了一个同样受到思想压制的伴侣。可是两个没有活出自己的人注定无法长久相处,所以急切的繁衍了下一代,下一代成为这种盲目生活的宣泄口,两个没有生活目标的人终于有了一种找到方向的错觉,于是父母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股脑的加到自己的下一代身上。
这是一个死循环,可悲又现实。
打破这样循环的关键在于实现自己,可喜的是这种打破正在进行。现在越来越多的单身年轻人,他们顶着父母和社会的压力试图使自己变得更独立更优秀。这种整个社会家庭轮回的打破注定是缓慢和痛苦的,但是我们有足够的自信相信新一代的父母会用更加尊重的爱来塑造出更加独立的10后20后,因为你正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