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五维课程,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了解一件事情,创建不同的角度真的很重要,特别是置身其中。具体来说,之前看过的一些学习内容,自以为了解的足够透彻了,而实际上可能只是基于自己个人的背景和立场看到的东西。自己没有发现或者也可能没有动力去变更视角,而陈序老师在五维领导力的课程中一方面引导我们去发现了解其他视角的存在,另一方面也帮助我们拓宽了自己的视域。让我兴奋的一点是,除去理论之外,还提供了一系列实用的工具,能够让我立即把五维的理论应用到工作中。
这次五维课程我又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做刚上线的打卡小程序的用户测试访谈,去上课前自己列了一张表格:
由于课程紧凑,没找到合适的时机去完成(反馈的bug也够改一阵子了2333),回过头来再看这张表格,结合课程,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首先为什么要用师徒式访谈这种方法,之前虽然知道用这种方法会有别于小组访谈法等传统方式,不过具体差别在哪,原理如何,需要注意的点还是没有很清晰地理解。结合五维理论,得到到一些有趣的想法。
师徒关系模型中,访谈者其实就充当了教练的身份,ta不会直接告诉受访者自己是专家,也不会以专家的身份“命令”受访者去完成访谈者的要求及问题。访谈这件事其实就是和倾听一致的,如果以专家的身份去和受访者交谈,那么受访者其实就很容易陷入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听:
这样得到的结果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甚至有可能南辕北辙。(对,所以在公布了我是UI那一刻大概就失去了访谈者的资格吧)
使用师徒关系模型,隐藏采访者的身份,让用户把自己的体验教给采访者,那么首先受访者会感觉自己收到了尊重,另外也会感受到一种责任感(尽管只是假设的关系),这样就会尽可能描述自己真实的体验,而不会只给结论。
最开始想要去采访用户时,我和产品经理讨论了好久,我觉得一个产品必须是真实地满足了用户实际的需求,才可能是一款好产品;产品经理则认为,采集用户信息成本太高,不一定有效,还容易在采集的过程中积累不满情绪,流失客户,那就更得不偿失了,不如就让专家凭自己的感觉构建一个产品,当时我认同了他的说法。然而现在我对这个观点抱有深深的怀疑,专家凭感觉去构建一个产品,不就跟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听是一致的吗?专家以自己的观点来判断,按自己的意愿设计产品,构建假想的用户,最终也许设计出的产品是不是也只能满足专家的需求和假想用户的需求呢?
然后采集用户信息成本高这一点,其实是基于传统的资料收集法:大样本(以提高信度),详尽的问题(以提高效度),而实际上,我们的用户并不是有很大跨度的一批人,他们是有一些共性的,从这个角度出发,寻找5-6位具有代表性的受访对象,就应该能得到足够多的信息了,另外在采访中,使用师徒式访谈,就可以避免复杂详尽的问题,应用五维中的3f倾听技术,加强有效沟通,说不定不止采集了信息,还让受访者洞察到了自己的优点和卓越性。成功的师徒式访谈,受访者的积极性和传统访谈会有质的区别,这样的访谈不但不会损失用户,反而会增进用户对产品的兴趣,之后也会有意愿反馈更多信息。
刚才所讲的只是产品设计中的一小个环节,所应用的也只是五维中很小的方面以及我浅显的理解。对我来讲,把五维技术引入产品设计是一件有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