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不慎终也。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划重点: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不慎终也。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译为:
民众谋划大事,经常是快要成了,就会破败。
那是因为民众自己在做事情的时候,没有遵循他们原先的规划,走到最后跑偏了。
遵循他们原先的规划,那么做事情就不会偏离了原来的轨道而导致失败。想很多公司的破败,就是一有些成绩就膨胀了,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最终导致其破败。
《论语》第三句: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所以,不读《老子》无以解《论语》,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话可不是曾参这句话,其来源是《老子》的这一章。
解为:曾参说:追寻着远久时期关于道的梦想,将这个梦想继往开来,保留其本来的面貌,那么民众在道的实践上就会显得厚重而按部就班。
而不是解为,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谁了,民众的道德就好了之类的解释。试想,现在的人都口口声声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但是张口闭口都是不中不西的混乱思想。所以说光知道祖先是谁,又怎么能民德归厚呢?
以上这段来自于之前的解释《老子》的文章,这里再次拿出来。在《老子》里,看到了和《论语》里相似的话,可以对孔子的学说有更多的参照。
至于后来人们对“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解释,我不确定到底是曾参曲解了老子,还是后人曲解了曾参?反正同样的一句话,在《老子》中和在《论语》中的不同。
实际上,这句话在《老子》中的解释要广于在《论语》中普遍的解释。有可能是后世的人,对孔子的能力有所低估,让解释出来的论语并没有呈现出孔子巨大的智慧。我想曾参的这句话也不是自己凭空想象出来的,很有可能是孔子在讲学的时候,多次反复强调了这句话,然后被他记住了,然后他在论语中再把这句话呈现出来。
这里的“慎”同顺,顺应的意思,表示“吾道一以贯之”,就是做到后面的时候,依然要以前面的计划将事情铺开,当年那么多企业为了造一个大楼,结果让自己蒙受了巨大的损失,然后导致倒闭了。比如那些年特别著名的健力宝,话说,健力宝大概是我小时候喝过的最多的饮料,后来就找不到了。因为他们膨胀了,不再把以前的计划当成一回事,所以资金链就断了。
古代的先贤们说的话,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应用场景,而这些场景是针对每个人的,所以到现在依然有效。据说马云读到《老子》的时候就觉得那是他自己想说的话,真的假的,先不管,至少马云觉得与《老子》有很大的共鸣。
古代的书的学习,由于缺少历史背景,当事人的心理活动,所以经常被人们认为是在讲大道理,叫做圣贤书。其实古代的那些越厉害的人,内心就越像小孩,所以才有“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的感叹。当我们为了解释一句话,把那句话放在心里,念一个星期到一个月的时候,再想到我们的生活场景,那些枯燥的文章,再读起来就不再枯燥,反而是鲜活的让人拍案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