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新闻时你有没有发现,有的人质挟持案件虽然在各方努力下最终圆满解决,但是被绑架的人质事后却对绑架者产生了不一样的情感,出乎所有人意料地理解、甚至想要亲近绑架者。
这些被绑架过的人可能患上了斯德哥尔摩症,这种症状最早被记载于1973年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
那时当地某家银行发生械劫案,劫匪冲进银行,警察很快就来到,绑匪劫持了两男一女做人质。警方在银行外荷枪实弹地包围,与银行的绑匪谈判放人。事件僵持了许久,劫匪叫警方先撤走,警察不肯。劫匪在银行里有时会向外放两响空枪,全市的人都很紧张。拖了几天,双方谈判有了结果,绑匪把三个人质推出来,循警方指定的一条路逃走。这时警察追了上来,想救人质,也想抓绑匪。但怪事发生了:三个人质却帮绑匪掩护逃亡,大声叫匪徒逃命,其中一个女人质还挺身替匪徒挡枪。后来绑匪就擒。
然后有心理学家开始研究这种现象,并把这种症状称为斯德哥尔摩症状,而表现出这种症状的人则被认为患上了一种心理疾病———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斯德哥尔摩症侯群(Stockholm syndrome),又称斯德哥尔摩效应、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人质情结,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临床表现为人质会对劫持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
有不少此类案件,被绑架的人质在与绑架者接触以后,反而帮助他,甚至成了绑架者的帮凶,更有甚者竟然产生感情,以身相许。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产生条件
「1」患者切实感到生命受到加害者威胁
「2」加害者在关键的时候对患者施以小恩小惠
「3」除了加害者所控制的信息和思想,完全隔离患者接受其他外界讯息
「4」患者会感到无路可逃,无法反抗
PS:据心理学者的研究,情感上会依赖他人且容易受感动的人,若遇到类似的状况,很容易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最初发生生命受到威胁事件的时候,普遍心理会感到极端恐惧。在此时如果加害者愿意满足被害者的生理需求,甚至给予小恩小惠,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最底层的需要被满足,加害者隔离信息及让其感到无路可逃可以算是变相满足了安全需求,接下来其开始追求归属和爱的需求,极易对加害者产生认同感及心理依赖,一发不可收拾地转变为盲目崇拜。这样描述好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实际条件一旦满足,这种心理短短一个小时足以改变。
除了人质,还有处于某些特殊情况下的人较大机率会产生该症状:战争时期的他国战俘、屈服于暴虐暴政的人、长期被囚禁的人,遭遇熟人强暴的人(个人认为强暴也未必只会指女性)等。
想起了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关于熟人强暴(校园潜规则)的电影———《不能说的夏天》,就在这里推荐一下吧。
故事讲述的是道貌岸然的教授性侵自己的学生,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里面旁人的谩骂,就是我在某些社交平台上看到的一些语录,当时我会想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的恶意总要针对受害者,以至于把Ta们更加推向深渊,更依附于施害者。
也不仅仅是国内,有的受害者依赖施害者已经到了认为施害者便是Ta的全部,施害者在哪家就在哪的地步。
说到最开始时,施害者也不能算是“驯服”被害者,也许只能说被害者屈服于生存压力,毕竟会产生斯德哥尔摩症的原因也是Ta们潜意识都是恋世的,开始出现症状时Ta们已经开始变得低自尊低自信。
心情有点复杂,最后不知道该怎么结尾了。愿大家都别遇上患斯德哥尔摩症的机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