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态度形成
一、什么是态度?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体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二、态度的特点有哪些?
1、内在性。
2、对象性。
3、稳定性。
三、态度组成要素有哪些?
态度组成要素被称为ABC模型,即:
1、情感因素/成分(Affection)
2、行为倾向因素/成分(Behavioral Tendency)
3、认知因素/成分(cognition)
上述三要素通常是协调一致的,若不协调一致,其中“情感成分”起主导作用,它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和行为倾向。
四、态度与行为、价值观的区别和联系
1、态度与行为
态度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含有行为的倾向性,但最终个体采取何种行动,还受认知因素、情境、经验与行为的影响。
2、态度与价值观
价值观是个体评价事物与抉择的标准,是个体核心的信念体系,它对态度具有直接影响,态度强弱由价值大小决定。
个体赋予对象的主观价值是态度的直接决定因素。
二者区别有哪些?
(1)态度更具像化,价值观更抽象、更一般、更稳定、更持久、更不容易改变。
(2)态度具有直接的、具体的对象,具有直接的行为动力意义。
(3)价值观通过影响态度而最终影响行为,它对行为的作用是间接的。
五、态度的功能
1、工具性功能。
2、自我防御功能。
3、价值表现功能。
4、认知功能。
六、态度的维度
1、方向——个体对态度对象是肯定指向或否定指向,即态度的指向。
2、深度——个体对特定态度对象的卷入水平,即对特定态度对象关注度深浅。
3、强度——态度倾向于某一特定方向的程度。
4、外显度——个体态度在其行为方向和行为方式上的外露程度。
5、向中度——在个体态度体系和相关价值体系中,某种态度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
七、态度形成的阶段
1、依从——是态度形成的开始,是一种印象管理 策略,是。表面的、暂时的权宜之计。
2、认同——情感因素起明显作用,依赖于对象对个体的吸引力
3、内化——以认知成分(Cognition)理智为基础,是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
//////////
PART2——态度转变
一、态度转变模型
1、态度四要素
(1)传递者。
(2)沟通信息。
(3)目标(接收者)。
(4)情境。
二、态度转变影响因素
1、传递者影响因素
(1)传递者威信——威信越高,与接收者相似性越大,说服效果越好。
(2)传递者立场——站要自我服务立场上所提供的信息影响力小,甚至怀疑其动机;反之,站在中立立场,尤其自我牺牲的,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3)说服的意图
太过明显的意图,让接收者感到有种被控制也就是被PUA的赶脚,索性直接拒绝,说服失败。
若接收者未认为被传递者操控,则易于转变态度。
说白了,单刀直入恐怕难以让人接受,要劝人于无形中,使接收者有如木春风一般的感受,人在放松状态下才更容易转变态度。
(4)说服者本身的吸引力——吸引力越强,效果越好。
2、沟通信息的影响因素
(1)适度畏惧,增强说服效果,但过度反引起接收者心理防御,使态度转变。
(2)信息差异——高威信传递者,信息差异较大时,引发态度转变量较大。当低威信传递者,信息差异适中时,引发态度转变量较大。
(3)信息倾向性——单一倾向信息对一般公众说服效果好。正反两方面的信息,对文化水平较高的接收者说服效果好。
(4)信息提供的方式:口头传递比书面途径说服效果好。面对面沟通比通过大众传媒说服效果好。
3、接受者方面
(1)人格因素:
依赖性较强的接收者,易转变态度。
自尊水平高、自信的接收者,不易转变态度。
高社会赞许动机的接收者,易转变态度。
(2)个体的心理倾向——逆区心理、心理惯性、保留面子等心理倾向的个体,不易转变态度。
(3)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接受者根据直接的经验形成的态度和与个体的需要密切关联的态度不易转变。
4、情境方面的影响因素
(1)分心——既能促进态度转变,也可能削弱说服效果1刚厅聊天/区预先警告。
(2)重复——沟通信息的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倒“U”型曲线的关系。
(3)具有双重作用。
三、态度转变理论
1、海德的平稳理论。
2、认知失调理论。
3、社会交换理论。
今天又是干番世界的一天!
加油!
你的好心情价值百万!
相信自己、肯定自己、鼓励自己!
加油哇!
-完-
妙妙日更第 453/1000 篇原创,累计码字 61W+。
我是妙妙,一手职场,一手写作,探索在让自己变更好的路上!如果您也和我一样渴望成为闪闪发光的自己,快来和我一起成长进步吧!
我每天都日更,欢迎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