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遇见安娜,是在Y城的一个星期日旧货交易市场上。
当时人来人往,一对英国夫妻正推着一个童车游逛。
初一看并无异样,再一看却发现了古怪:这对夫妻是白人,但童车上坐着的小女孩儿却是一副东方面孔,可能是中国人吗??
好奇心驱使上前寒暄,一问之下,才恍然明了:原来这个小女孩叫安娜,是他们的养女,而且真的是中国人!!
一听是中国人,我的眼睛一亮,用中文和小女孩打了个招呼,却见她怯怯的样子,紧紧地搂住妈妈,不回答也不看人。
小女孩的模样让人油然而生怜爱之情,有太多的疑惑想问,我不甘心让他们就这样消失在人潮之中,我请他们留下了电话号码。
那之后不久,小女孩怯生生的模样一直萦回在我的脑海不去,于是我请一位朋友帮忙,拨通了那对夫妻的电话。电话那头,两夫妇非常爽快,约定了再见面的时间和地点。
第二次见面,是在他们的宽敞而明亮的家里。
厅里,醒目处摆放着好几张小女孩身着中国红服饰的照片,显然是小安娜幼小时在中国的留影。见我注目,安娜的妈妈问,是不是很可爱?我点点头。
家里,再无别的孩子照片,一问,安娜却是他们唯一的孩子。
当我试图与小安娜交流时,除了低低的“你好”,她依然怯怯地躲开了。也许幼小的她早已忘记了自己的母语,但对陌生人的戒备却似乎与生俱来。
于是,安娜早早去了楼上卧室,只是将一个再也不肯多说一句话的身影留给了怅怅的我。
初到英国,我的英语口语十分有限,但在断断续续的沟通中,仍是窥见了一个大概的轮廓。
问及为什么要领养一个中国小女孩时,做太太的说,她的姐姐一家在中国的福州一所大学工作,而小安娜就领养自福州,当时,她不足两岁。一直渴望孩子不能得的他们一见之下,立刻就喜欢上了可爱的安娜。
但是领养之后的一大问题就是语言无法沟通,他们于是开始学习汉语。他们拿出一本已翻得破损的中文书和一盘VCD,慢慢读给我听。
当我夸奖做父亲的中文说得不错时,他竟然用标准的中文谦虚地回答了我,“马马虎虎”,我不禁莞尔。
夫妻俩有些得意地说,他们还会唱中文歌呢。于是,两人轻轻哼唱起了一首熟悉的儿歌:
“找呀找呀找朋友,
找到一个 朋友,敬个礼呀,握握手呀,
你是我的好朋友,再见”
夫妻俩拍着手和着旋律,声调虽有些生硬却很快乐,我的心里忽地涌起一阵感动:一对英国夫妻,从遥远的中国收养一个小女孩,且花了如此多的时间去学习汉语,只是为了与小女孩建立亲情。。。。
第三次见到安娜是在Y城的图书馆,我无意中看到了她----
小安娜紧紧地依偎着妈妈,而她的妈妈正在小小声读着一本故事书给她听。
故事一定很有趣,因为安娜分明听得入了神,脸上绽放着我第一次看到的灿烂笑容。
我没有打扰她们,悄悄地离开了,但心里却有一种喜悦由衷:显然,养父母与小安娜之间因为陌生和语言所带来的障碍早已消失于无形,而亲情正在潜生暗长。。。。
我祝愿小安娜在英国的养父母家里得到快乐,而且一定会快乐,因为,小安娜脸上绽放的灿烂笑容已证明了一切。
那之后,我离开了Y城,但与安娜的三面之缘却深深地印入了心间,还有那首欢快的儿歌常常在心中响起:找呀找呀找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