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塑造了我们的过去,却不能束缚我们的现在和未来。放下对原生家庭的“偏执”,让爱与真实的力量指引你勇敢前行
读书使人明智,读心理学使人明理。多年来蒙尘的心灵,近日我发现了慢慢地苏醒。我开始理解父母那代人为什么有和我们格格不入的生活模式,为什么他们喜欢打着“都是为你好”的旗号压制着自己的子女?
层层剥离,都是“毒性羞耻感”在作怪。这种羞耻感,并不是做错了事情之后感到的羞愧和内疚,而是认为自己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羞耻。是对自己做为人的价值的贬低。
淑童早就不是公司的新人了,但是淑童每天除了要一丝不苟地完成自己份内的工作,还要完成同事们分派给她的“举手之劳”,麦咖啡,奶茶,打印材料,等。淑童很不开心。她经常说:“我感到自己总是在为别人活,很累”。然而,淑童却不想对同事们说不。她说:“如果我拒绝了她们的请求,他们会不会就不再热情的对待我了”!
通过淑童的性格可以了解到,淑童抓住不放的是“照顾者”的面具,在面具之下,就是淑童内心的毒性羞耻感。
这种羞耻感就是:只有牺牲了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才能换得他人的接纳。
为什么淑童会出现这样的想法呢?原来淑童的母亲对她一直白般挑剔和苛责,淑童只要不顺她心意,就会遭受母亲的情感和言语之伤。所以,淑童不得不戴上“照顾者”的面具,用牺牲自己的情感需求来抵消原生家庭的伤害。淑童讨好型人格的形成和她的童年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们的孩子来到世上就是一张白纸,就看妈妈给孩子的心灵画上怎样的图画。不知从何时起,有一句话很流行:“妈妈,也是第一次当妈妈”。轻飘飘地一句话,掩饰着妈妈的无心之失,却如何抹得掉孩子们被无心之失的语言伤害的伤痕累累。
许多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他们大多出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知识的匮乏,环境的局限,他们很难认识和感受到自身毒性羞耻感的存在。
他们看似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却缺少对于真实自我的接纳和感知。他们对孩子们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小错误都可能感到恐慌,害怕子女戳穿自己“权威家长”的面具,更害怕在子女面前暴露真实的自我。
在恐慌中,这些父母们有意无意地通过虐待,羞辱,漠然,控制等举动,来保护自己,隐藏真我。一但父母们为自己创造了假我和面具,他们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真实的人,也就不可能给子女最真实的爱。所以我们说,毒性羞耻感是造成原生家庭创伤的罪魁祸首。
那么有“毒性羞耻感”的父母对待子女的方式有哪些呢?我们从中会悟出什么道理:
一、父母无法感受自我价值,导致无法尊重子女的价值。
小莲的父亲小时候家境贫寒,高中就辍学,一辈子做着最底层的工作,而父亲的兄弟姐妹却一个个很厉害,有政府官员,有下海经商的大老板,他们不但没帮助他们父女俩,还经常落井下石,讽刺挖苦他们家的穷。
小莲从小就成了老爸报复身边人的武器,她一路走来,在老爸的严厉教育下,一路“劈关斩将”,终于考上了名牌大学。如今小莲已经大学毕业,留美定居,他终于成了别人家的孩子,父亲的l骄傲。
她的父亲沉浸在自我膨胀中,到处吹嘘她的育儿经,到处宣传她女儿多么的优秀。这样的父母把生活的重心全部用在孩子身上。他们的爱与控制让我们的孩子苦不堪言。
二、父母对子女没有健全的边界意识,孩子很痛苦,父母却不自知
我们身边是不是有很多这样的父母,认为孩子就是自己的,孩子的事就是我的事。他们常常越俎代庖,代替孩子完成各种事情,承担本该孩子自己承担的责任,打着“为了孩子好”的名义,把自己的意志强压在孩子身上。这种密不透风的爱,让孩子透不过气来,只想逃离。
小杨的母亲被父亲抛弃后,把所有的爱都放在了小杨身上。她收入不高,却对小杨有求不应,宁愿自己吃苦受累,有时候她还故意把自己养育小杨的辛苦向小杨抱怨,告诉他:“妈妈每天辛苦地工作,都是为了你。”这使得小杨为自己的享受生活感到内疚和自责。
小杨是痛苦的,妈妈却还在自己的功劳簿上沾沾自喜。妈妈离不开小杨,本来很优秀的高考成绩,母亲却不同意小杨去外地读书。小杨在母亲的安排下进了本地大学。然后还像高中时代一样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包括几点回家,和谁出去了事无巨细。
大学四年,小杨经常劝母亲把生活重心放在自己身上,不要再管他那么多了。可是母亲还是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小杨。她真的不懂。没办法,小杨熬过大学四年申请了全额奖学金出国留学。妈妈一下子就病倒了。
尽管小杨内心时分内疚,但他依然觉得,这样对母亲和自己都是最好的选择。
三、父母缺乏自我安抚的能力,利用子女修复自我。
拥有自我安抚能力是一个人情感成熟的重要标志。可是偏偏很多父母,在情感上他们是不成熟的。他们遇到困难和伤害不会自我修复。却希望通过自己的孩子去化解。
例如,父母向子女抱怨伴侣在婚姻中出现的问题,希望子女从中调节。亦或是跟子女说“去跟你爸爸说你希望他早点回家”。如此种种,不仅问题没解决,给子女还会造成很大的困扰。
梅林是我的好友,已经结婚几年了,她的妈妈还是认不清自己的位置,她总是把梅林当做小孩,把梅林的家当成自己的家。
有一次妈妈认为梅林的小家应该装装修,于是未经女儿允许就请来了装修队。这期间妈妈一直兴奋,觉得自己帮梅林解决了人生中的问题。却不知道她的行为已经极大的侵犯了梅林的生活。在被女儿拒绝后,她竟然情绪失控,放声大哭。我们身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父母而且很多。
如何走出原生家庭之伤
寻找原生家庭的源头可以让我们理性的辩识出父母某些行为背后的伤害和操控。
制作家庭关系图,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我们的父母为什么变成这样?
通过制作家庭关系图,我看到了姥姥对母亲的伤害。在女儿都是泼出去的水的旧观念引导下,母亲给娘家做什么好像都是理所当然?如果不满足,就会被姥姥冷嘲热讽。
时至今日,母亲的内心深处还有很多的积怨。母亲内心的怨气无力发出,潜意识里她就转接到了女儿身上。从小我是老实听话的孩子,在母亲的管教下懦弱而自卑。青春期来临,我又是叛逆的女儿,常常故意忤逆母亲激起她的愤怒和竭斯底里,然后“开心”的笑着泪流满面。
母亲老了,慢慢地看透了太多的人和事,曾经固执的心灵开始变得柔软。她不再毫无边界的闯入子女的生活,也不再打着“为你好”的旗号监视着女儿的行踪。
我也试着去接纳母亲,站在她的角度看身边的人和事。虽然有时候还会想起她曾经的竭斯底里,但心底已经慢慢释然。都说得到母亲祝福和爱的孩子才是幸福的孩子,走过将近半个世纪的风雨人生,终于在母亲古稀之年得到了她的放过和祝福。
毕淑敏说:“生命必须有裂缝,阳光才会照进来”,以前很喜欢这句话。但此时此刻,我却更喜欢这句话:“生命是自由的,是独立的,而爱与生命一样,是一场渐行渐远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