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10:56:06
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李觏在《删定易图序论一》里面说到:“天降阳,地出阴,阴阳合而生五行”。意思是说,五行本源于阴阳之气,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产生五行。正如《御篆性理精义 卷一》里面所说的“阴变阳合而生水,火,木,土,金。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以及“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又如《御篆性理精义 卷十》当中所认为的:“阴阳之为五行,有分而言之者,如木火阳而金水阴也”;有合而言之者,如木之甲,火之丙,土之戊,金之庚,水之壬皆阳,而乙丁己辛癸皆阴也 。以此推之健顺,五常之理可见。意思就是说,太极生阴阳,阴阳化五行。就五行之阴阳而言,木火属阳,而金水属阴;由于五行之中又各具阴阳,所以,木之甲,火之丙,土之戊,金之庚,水之壬都属阳,而木之乙,火之丁,土之已,金之辛,水之癸都属阴。
明 11:47:08
世界本源一气,气之动静而为阴阳。气为阴阳之体,阴阳为气之用。阴阳合而化生五行。即是《御篆性理精义 卷一》里面所说的:“有太极则一动一静而两仪分,有阴阳则一变一合而五行具”。
明 11:57:22
心
心的解剖形态
心位于胸腔中部偏左,居肺之下,膈之上;心是隐藏在脊柱之前,胸骨之后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脏器官。
心脏呈尖圆形,色红,中有孔窍,外有心包络围护,心居其中。
明 13:29:26
心尖搏动在左乳之下。正如李挺在《医学入门 脏腑》里面所说:“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
明 13:44:43
白虎,金
青龙,木
明 13:56:38
心脏外面有一层包膜,我们称之为心包。
心包是心脏的外围组织,它上面附有脉络,这些脉络是通行气血的经络。心包与脉络与脉络合称心包络。
明 14:05:01
由于心包络是心脏的外围组织,所以它有保护心脏,代心受邪的作用。
脏象学说认为,心作为君主之官,邪不能犯,所以,当外邪侵袭心脏的时候,首先侵犯的是心包络。这也就是为什么《灵枢 邪客》里面会说到“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的原因。
心包出现的病理现象与心是一致的,故在调治上也大体相同。
明 14:37:00
心的生理功能
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活动是相通应和相联系的。
心在五行中属火。心与巳(年,月,日,时),夏季,南方,热,火,苦味,红色,赤色等相通应。
巳藏丙火,戊土,庚金。丙火在本脏也称为心阳,心火;戊土在本脏也称为心气。
明 15:08:32
心主气
心主阳气
气分阴阳,我们把具有温煦作用的气称为阳气。
《质疑录》里面就有提到“人体通体之温者,阳气也” 而《难经 二十二难》当中也有“气主煦之”的说法。
心为阳脏,在人体脏腑中为阳中之阳,以阳气为用。
明 15:15:43
心脏的阳气起着推动血液循环的作用,它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使之生机不息。所以,人们把心脏的阳气比喻为人身之“日”。正如《医学实在易》里面所提到的:“盖人与天地相合,天有日,人亦有日,君父之阳,日也”。
明 15:25:43
心脏的阳热之气,不仅起到了维持心脏本身的生理功能的作用,而且还对全身有着温养的作用。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血证论 脏腑病机论》里面所说的“心为火脏,烛照万物”了。
明 15:33:40
丁酉 戊申 卯 寅 金 癸未 庚申 巳 阳
老年人,高血压史,浑身无力,头晕,没有精神
明 15:42:27
这个是排出的一个患者的即时时空模型,可以用来分析。
@明 九极能看出人的健康状况?患者的素体特质及健康状况属于高级课程,教学目前还没有涉及到这一层面
明 15:54:47
机体的热量来源于阳气的温煦作用,它是体内产生热量的物质基础。其温煦作用是通过激发人体内各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从而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来实现的。
明 16:11:57
人体全身机能能否正常运行,心脏的阳气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为在五行中以巳类心,巳藏丙火,丙火又是阳中之阳,所以,心脏以丙火的阳气为用。
明 16:38:07
人体体温的保持,心脏的不停跳动,以及心率的维持和心律的正常都需要依靠“心主阳气”的功能来实现。
明 16:50:31
就如《素问 六节藏象论》里面所提到的“心为阳中之阳,通于夏气”;还有《素问 金匮真言论》当中所说的“阳中之阳,心也”和“心属火”;以及《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所认为的“心为火脏”。“夏气”,“太阳”,“阳中之阳”都是指丙火的阳热作用,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热能”,这也是为什么古人都会用“火”来形容心脏的原因。
明 17:07:21
你学会了吗
明 17:11:12
丙火是一种具有火热性质的阳气,它是维持人体体内各脏腑生理功能正常,以及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明 17:27:06
例如,血液需要在温煦作用下才能循行全身。只有血液的循行正常了,营养物质才能被输送到所需要的地方,才能供养全身;在胃肠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经过脾肺的化生作用,然后贯注心脉,最后在丙火的阳热作用下“奉心化赤”;心肾相交使得肾水得以温煦,这更是丙火发挥阳热作用的体现。
明 17:49:16
除了上面所说到的以外,血液和津液等液态物质也都需要在丙火的阳气温煦作用下才能正常循行。
明 17:57:35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里面提到“少火生气”;《质疑录》里面也有说“气为生人少火,立命之本也”。所以,我们把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阳气称之为少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