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南后街走马观花的大众,想必对非遗博物馆旁外那竹支架上,绽放的一把把油纸伞,印象犹深。这是,一个85后IT男,用近十年时间,刷入福州人眼中与脑海的画面。
他,读完了电子工程,
因一个㤘到近乎荒唐的承诺,
唤醒了兰若寺的情结,
抢了许仙的标签,
这个“宁采臣”造伞去了。
他,叫严磊。今年,那间100多平方的福伞空间,已粗具雏形。
墙上的软木板自己钉,头顶挂着各色油纸伞的绳网自己拉,入室的布帘自己设计,晾伞的台面自己组装,台面的桐油自己……选茶桌、选竹帘、选地毯……每一项古香古色的添置,喜悦都跳跃在他的酒窝浮动之中。
————
伞。缘分来自一个近乎荒唐的承诺。
十年前,一个在秦淮开民宿的朋友,急寻几把油纸伞作为装饰。满口应承下来的严磊,就此走上了踏破铁鞋的寻觅之路,非要找到几把福州传统意义上的油纸伞。对当年走过哪些犄角旮旯,如何东捱西问,依旧记忆犹新。
令严磊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油纸伞找到的同时,个人发展之路就此改写。全竹制结构的奥秘,失而复得的桐油香气,勾起一曲倩女幽魂的情结。加之儿时听闻,在福州民间,油纸伞曾是雨天碰瓷型撩妹搭讪的神器。
于是,这个理性IT男的儒风,一发不可收拾。
————
学。做出这个决定并不难。难的是,为此混成“孙子”入竹林,单枪匹马闯九州。
掘出的小学“乡土课本”,看着福州油纸伞的模糊不清的照片,严磊扭头钻入了本土的毛竹产地,以孙辈身份跟随一个个花甲之年的手艺人同吃同住。摸透青山老竹的生长周期,了解整个竹制产业链条的更迭,更用电子高科技与篮球培训课程,换来桐油熬制的秘方。
搞清楚了福州油纸伞的八十三道工序,严磊寻着国内产纸伞的地域,留下偷师的足迹,云南、四川、北京、浙江……
————
古法有所载,可传世。新技有所容,谓继承。
一名媒体人的知遇之恩,打通了严磊对于油纸伞文化传承的任督二脉。
对于“非遗传承人”这一身份,严磊的定性不是围城而是开放。将老一辈的手艺详实的记录,根据时代新技术与理念予以迭代,保质的情况下,实现量的速增。于是,将选竹料与加工的技艺,给与加工厂;伞面的基础绘制交由大众;组合制作的过程通过手作活动分享……去个人化的传承,扩散出辐射面,生命力才更顽强。
我希望更多的人来学做油纸伞,谁知道他们中间会不会有人基于此,碰撞出新的想法和技术。这对于手艺传承是好事,也是价值所在。
用十年玩成了福州三宝之一油纸伞的认知传播。
今年,在严磊的手中,油纸伞之美还将焕发家居运用的新生。
油纸伞,属于记忆中的风雨
IT,链接着未来的风云
所以......
油纸伞在严磊手中的复活
注定斑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