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育儿难题无解?矛盾无法避免?拒绝傻瓜式选择,启用关键对话
宝宝到处躲,婆婆追着喂饭,宝宝不停摇头,婆婆锲而不舍把饭递到宝宝的嘴边,宝宝把头扭向另外一边,婆婆跟到另外一边,宝宝烦躁尖叫,挥舞小手打汤匙和碗,碗掉在地上,饭洒得满地都是。
小慧实在看不下去,对婆婆说:“宝宝不饿就不要喂了。”婆婆气冲冲地:“不饿,他吃了什么?怎么不饿?不吃怎么能饱?我辛辛苦苦做了一个下午的饭,他还是不吃,我做不了这工作,你们请保姆吧!”
一小慧不再吭声,默默抱起宝宝。
其实,这种情况在家庭中屡见不鲜,而原因在于彼此之间不懂得运用关键对话。
一、什么是“关键对话”?
“关键对话”由科里·帕特森团队提出,在对话中有三个特征:双方有强烈的情绪、大家有意见分歧、有巨大的风险,就属于关键对话。
婆媳冲突中经常一方或双方有愤怒、担忧、怨恨、闷闷不乐等强烈的情绪;婆媳双方在育儿方面存在分歧;有巨大的风险,婆媳冲突对孩子的教育和家庭氛围都有极大的影响。
符合三个中的一个就属于关键对话,婆媳之间的对话就是关键对话。在沟通中就要采用关键对话的一系列方法,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采用了“傻瓜式”沟通方式。
二、拒绝“傻瓜式”选择
在育儿方面婆媳有冲突时,常用的解决方式有:沉默忍耐和直接反对两种。这两种方式也被称为“傻瓜式”,从原始社会积下来的基因,是人天生的本能,在遇到危险或紧张状况的时候选择战斗或逃跑的方式。
婆媳冲突的“傻瓜式”选择有什么表现和危害?
1、沉默,任情况恶化
沉默属于逃跑模式,掩饰、逃避和退缩都是沉默的表现。
①掩饰。没有勇气直接表达观点,于是用婉转间接的掩饰方式,比如指桑骂槐、冷嘲热讽。
比如媳妇有意见不敢直接跟婆婆说,就跟孩子说:谁给你穿那么多衣服的?那么小的宝宝怎么能吃那么咸的东西啊?
婆婆说:我做牛做马,人家在享福。
实际上是说给对方听的,虽然不直说,但大家听得懂,情绪发泄了,问题没解决。
②逃避和退缩。忍耐和回避,婆媳间有意见时,不采用沟通方式,去房间回避一下,忍一忍就算了,虽然知道这些方式对孩子的教育有害,但说了只会引起争吵,到孩子大一点上幼儿园就不用整体呆家里了。
沉默的方式有什么危害呢?不沟通问题不会离开反而会恶化。
《房间里的大象》提到:明明大象就在那里,但是大家却不愿意承认,选择回避,但大象不会因为你的沉默而离开。
当我们面对重要问题保持沉默时,我们的生活便开始上演悲剧了。——马丁路德金
2、冲冠一怒,惹恼对方
怒不可遏时的话语是最令人后悔的表达——安布罗斯.比尔斯。
我国有句古话:极怒时莫与人书,极喜时莫与人物。
有些婆媳心直口快,有问题直接指出来,不善于控制情绪,结果情绪激动,争吵甚至歇斯底里喊叫,互相指责,想尽一切办法证明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最终说了一些很让自己后悔的话。
吵完之后冷静下来,“唉呀,我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来”、“我当时怎么没想到这样说呢”。
人在愤怒的时候是战斗的状态,肾上腺素飙升,四肢充血,脑部缺血,头脑一片空白,让人的思维变得狭隘,愤怒时的沟通不仅达不到目标反而让情况恶化。
父母是原件,家庭是复印件,孩子是复印件。
“傻瓜式”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婆媳对彼此的育儿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对彼此不满,影响家庭氛围和彼此的心情和健康。对孩子的教育极为不利:
影响孩子的性格,导致孩子具有双面型人格,在一方面前情绪稳定活泼可爱,在另一方面前情绪不稳,粗暴任性;
影响孩子好习惯的养成,奶奶和妈妈相互争吵,互不相让,同一个行为,让孩子接受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会让孩子不知所措,该听谁的?
奶奶和妈妈情绪管理不善,将对方的缺点放大,混淆孩子判断是非的标准,阻滞孩子的自我教育等等。
三、启用关键对话,提升婆媳沟通效能
1、调整不合理信念,改变从自己开始
ABC理论是理性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 RET)的核心,这一疗法由阿尔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创立,在ABC理论中,A是客观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信念(Belief),指人对外界发生事件的解读、评价;C是指结果(Consequence),人产生的情绪或心理反应,如焦虑、抑郁。
通常的观点认为是A引起了C,ABC理论认为我们的信念B——对外界事件的解读才是直接原因。也就是说,苦恼不是他人引起的,而是自己的想法决定的。同一事件由不同的人去解读,会引起不一样的行为和情绪。比如孩子数学考了96分,有人很高兴,有人很生气。
我们总以为烦恼是对方引起的,但实际是我们的不合理信念引起的。
①容易引起婆媳冲突的B,也就是我们要调整的想法主要有:
对方是个大反派:“问题都是你造成的”。有这种想法的时候就会更多地关注对方的缺点,感觉到婆婆或者媳妇身上有很多缺点和问题,比如强势,小气、挑剔、不把我当做她的亲人等等。
调整:大反派→对方是有优点和不足的正常人
自己是个无辜的受害者:“这不是我的错”。对方是错误的、愚蠢的,自己是善良的、正确的、聪明的。
调整:受害者→我也有责任
无助者的想法:“我改变不了什么”。认为自己做什么努力都没有帮助,“我没有办法,跟她说也没用,她根本不会听你的。”
调整:无助者→我可以找出更富有建设性的解决方式
②只有改变自己才能改变结果。
在婆媳冲突中,我们不是受害者也不是无力改变的无助者,调整信念的好处就是拿回主动权,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改变对事情的看法,从而找出更多方法改变事情。
关注点在解决事而不是责备人,责怪他人对问题解决没有任何帮助。
2、以目标为导向,让对话安全
在开始交谈前,我们只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就会对谈话结果产生重要影响:我谈话想达成的目标是什么?
有对话的目标可以帮助我们明确努力的方向,同时创建共同目标,运用对比法营造安全的谈话氛围。
我们看看玲子是怎样以目标为导向跟婆婆交谈的:
婆婆什么都不许孩子做,不许拿杯子,会打破的;不许爬到凳子上,会摔跤;不许翻书,会撕烂的……什么都不许,跟婆婆沟通过,婆婆不接受,板着脸说:“我不懂什么教育,孩子安全第一”。
玲子决定跟婆婆好好沟通。
①对话前玲子问自己几个问题:
我想达成的目标是什么:帮助婆婆认识到陪孩子顺利度过敏感期的重要性,允许孩子勇敢探索和专注地做事。
我希望为婆婆达成的目标是什么:感觉到媳妇是尊重她的,一起探讨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这次对话之后希望为两人的关系达成什么目标:经过谈话,两人的关系更加融洽,
实现这些目标我该怎么做:创建共同目标,用对比法营造安全的环境。
②具体谈话过程
玲子:妈,咱们都想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对吗?(创建共同目标)
我今天跟你谈话的不是对您不满意,感谢您帮忙带孩子,不然我哪忙得过来,我是想讨论怎样让孩子在玩耍中培养勇敢和专注力的事。(对比法)
《捕捉孩子的敏感期》这本书说一岁半左右是孩子专注力发展的敏感时期,如果我们要允许宝宝专心探索,专注力发展得好,以后学习会更专心成绩会更好哦。(科学育儿知识)
3、关注氛围,做双核对话人
双核对话人就是在与人对话的过程中不仅关注对话内容,而且关注谈话的氛围。
我们看到有些人只是一根筋地要把话说完,对方已经捂住耳朵或者尖叫“别再说了”,还非一吐为快。这样不仅实现不了对话的目的,而且使情况更严重。
从一定意义上说,氛围更需要重点关注,因为感觉好才能做得好。人在没有安全感的时候就容易出现激烈情绪,在婆媳对话中不仅要关注谈话的内容,发现氛围不对马上调节。
在文章开头的案例中,小慧在鼓起勇气跟婆婆谈话:
小慧:妈,我们都希望孩子健康,对吧?我今天跟你谈话的不是对你不满意,我是想讨论怎样科学喂养孩子。
婆婆板着脸洗菜:“我不懂什么科学”!
小慧走上前,说:“我来洗菜”,接着说:我今天看到今天《南方都市报》里报道钟南山的“私家健康经验”:别吃太饱,早餐很重要。
宝宝的胃只有他的拳头一般大小,如果吃得太饱对宝宝的健康不好呢。
婆婆特别崇拜钟南山院士,听到是他的说的脸色就缓和下来。
4、设定情景,陈述客观事实
①在谈话前先讲本次谈话的内容,提高谈话的效率和准确度。
陈陈下班,看到婆婆带着宝宝呆坐在台阶上可怜巴巴地看别的孩子玩耍,于是跟老人家沟通。
陈陈说:妈,我发现宝宝不怎么懂跟别的小朋友玩,平时带他出去玩要让他跟小朋友玩啊。
婆婆把头扭向另一边,等陈陈说完就气冲冲的说:昨天你带他出去玩,让他靠近别的小朋友,根本不注意他的安全!
陈陈一下子懵了,她想谈的是小朋友玩耍的问题,婆婆谈的是人身安全的问题,完全不在同一个频道。
如果陈陈在谈话前先跟婆婆说:我想跟您谈谈孩子人际交往问题。谈话的方向就比较准确了。
②陈述客观事实,而不是观点
事实和观点要区分开来,观点是自己总结出来的,容易引起对方的抵触情绪,事实是真实存在的,对方比较容易接受。
举个例子:婆婆给孩子穿的衣服过多。
如果小莉上来就说:“怎么给孩子穿这么多的衣服,多热啊,赶快脱了!”婆婆是不是会觉得自己不被尊重,会生气呢?
相反,如果她说:“今天的气温19-25度,给孩子穿三件衣服好像有些多了”。
说着,小莉摸摸孩子的脖颈,对婆婆说:“我们好像给孩子穿多了,医生告诉说孩子后脖颈温度不凉就行,我怎么摸着孩子后脖颈有点出汗了,您摸一下看看是不是。”
总之,在婆媳对话中,说话切中要点,让对方清楚地看到你的看法,也要圆满得体,让对方感受到尊重,流畅智慧地引导谈话,小小的改变就会带来婆媳关系巨大的进步。
成长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方法,关注@悦然育儿心理,一起学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