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认,最开始知道这本书的时候,是因为“诺贝尔”这几个字,印度的阿比吉特•班纳吉和法国的埃斯特•迪弗洛凭借这本著作《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困》荣获201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他们“在减轻全球贫困方面的实验性做法”。最开始我以为跟有些畅销书类似,书中主要阐述的是关于个人贫穷的原因的一些分析,然后基于原因提出对大众相对都适用的意见或建议。不过后面发现是我的格局小了。
作者基于对全球那些生活在每天不足0.99美元的10亿人的现状的了解,并进行实验,深度剖析其背后的原因。这为全世界各个国家寻求发展,特别是减少贫困人口和地区提供了一些方向和理论支撑。
书中从多个方面,层次递进的开展实验并跟踪情况,每一部分都给人不同的感受与启发。这里我以自己的感受来划分部分。
第一部分,关于“贫穷陷阱”。如果一个家庭处于温饱线之上,正常做着小本生意,可以覆盖全家的开销与支出,时而还能存于一点,但某天某个家庭成员生了一场大病,家里的积蓄都用来救治家人了,然后生意缺了资金链而没法继续,家庭少了收入来源而吃不饱饭,这个时候这个家庭算是陷入了“贫穷陷阱”。(这是我看书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再叙述的,表述可能不太准确或严肃)其实想想自己的生活,周围很多家庭都如此,虽然不愁衣食,但收入不高导致储蓄很难,然后应对风险的能力就很弱,有时候家人的生病就会拖垮一个家庭。所以,还得努力提高能力以获得更高的收入,开源节流,以备不时之需。如果目标只是放在吃饱穿暖上,这未免太没追求了,就算是想想父母,想想自己年老后的生活,我们可以更有追求一点。
第二部分,关于保险与风险。基于上述的假设,可能部分人会质疑说为什么不买保险,在生病时可以得到补偿。这种问题是很多人能够直接想到的,但是实施的人却不多。为什么呢?首先,很多人的受教育程度并不高,其认知水平有限,对于今天的一大笔投入却是为了未来可能的风险,他们很难看到未来可能的好处,而且基于目前勉强入能敷出的生活,需要挤出钱来买保险也非易事,所以他们宁愿把买保险的钱用来买生活用品。就算是家庭开支稍微松动了一点,但是家庭所面临的风险依然只高不减。事实就是我们一直在“贫穷陷阱”周围徘徊。有时候想想我们可以在有富余的时候考虑买保险,但是一定要选择好,毕竟合同里的坑太多了。
第三部分,贷款和创业。依然基于上述做小本生意的假设,资金短缺时,我们一般不会直接宣布破产或关闭店铺。那怎样来应对危机呢?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找周围亲朋好友借款,这样的借款多少参杂有人情,很少有正式签署合同,并规定还款时间及利息计算方式和违约责任等。至少在中国,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如果未约定利息,如果贷款人故意拖着迟迟不还,这对放贷人是一种损失,相互间的信任感也会减少甚至消失。如果是找高利贷者借款,一般利息都比较高,借款人需要在既定的时间不光要挣足本金,还需挣足利息费用,还得考虑挣足还款之后生意能继续周转的资金。这样的情况下,实际成本是远远高于计划利息的,有的可能需要用借来的钱创造出双倍或是更多的价值才能弥补之前的窟窿。而这,太难了,一般人很难做到,包括很多投资专家。还有一种可能是向小额信贷机构或是银行贷款。虽然小额贷款的限制条件低一些,目前国内对小额信贷机构的监管力度不够,很多人对此的信任度并不高,更多人倾向于向银行贷款,但其限制条件多且严格,放款速度比较慢,有些人也等不了那么久。基于几种主要的贷款方式,对于穷人来说,原始资本的缺乏,导致很难创业成功并扩大发展。即使能维持目前的生意规模,但是同类竞争者不断挤入市场,要想长久稳定维持下去是很难的。之前看到过报告,在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4年,小微企业的平均寿命周期更短,只有2.4年。缺乏资金维持生意的周转并扩大规模,缺乏创新来提高产品的竞争优势,企业注定是走不长远。
第四部分,教育与制度。我的父母并未读过很多书,受教育程度算是比较低的,但是他们根据自己的经历和经验能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其实很多穷人也都能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正常来说他们是愿意送自己的子女去学校念书的,但是事实好像并非如此。针对国民教育和素质,每个国家和地区都会出台相应的政策,实际上政策的执行情况在某些地区并不太好。比如,在中国,小学和初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围,但幼儿园阶段的教育成本却很高,听说部分偏远地区的很多家庭宁愿孩子熬到小学的年龄直接去读小学,这可以在几年的时间节约教育开支。短期来看,他们的生活可能会相对没那么紧张,可是孩子在进入学校后很难跟上班级的学习进度,有些东西在幼儿园已经教过并打下基础,老师们一般会选择跳过这部分的讲解。如果孩子一直跟不上学习进度,就可能面临降级,或是遇到农忙时节,家长让孩子在家干农活而不是回学校读书,这就导致这些地方的孩子辍学率比较高。就算是好不容易让孩子读完幼儿园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家长生怕孩子落后的想法会形成很大压力,督促孩子在家拼命学习,或是请老师补课,当然,补课这一措施近年来国家出台一些政策制止中,本身各地的教育资源不均,放任的管教与严格要求更是拉大了教育所带来的认知水平。《贫穷的本质》一书中指出,一个人的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会影响到他以后收入水平的提高,这样看教育的积极作用是可观的。可是这本质来看对孩子的教育也算是一种投资,但是如果家长只看重眼前利益话他们实际牺牲了太多的长远利益,是得不偿失的。
当然,教育跟制度也是息息相关的。一般来说,政府不太会主动干预市场秩序,当政策措施得不到落实或是秩序遭到破坏,政府会强制干涉,以保证市场运行的稳定。不过政策的落实相对市场运转情况是有一定落后性的。当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们需要找出问题的原因并制定相应方案,然后部署执行到一定时间的情况分析,这些都需要时间,而这段时间市场的运转是不会停止的,过去的问题分析研究报告只能作为制定新的政策的参考。除此,政府机构的运转跟市场的运转有很大差别,它的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很多人会称之为“铁饭碗”。在这样的机制下,政府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并不明显。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付出的多少可能都会得到同等的报酬。
另一个跟制度紧密相关的因素是腐败。书中单独就这一点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因为在一个报酬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一个人想要获得更多的财富,他可能会剑走偏锋,受贿或是腐败。受贿主要是从第三人手中获取,而腐败更多的是在工作的某个流程中就进行了,如果其他人关注不够,不会轻易被发现。这就会滋生腐败,然后体制内陷入腐败的漩涡。在作者描述的实验里,有关教育的一个计划,从政府拨款到学校真正获得的资金,这个过程中金额可能会少百分之二十几。这一部分的资金应该是被各级别的官员收入袋中。回观国内,这几年国家的反腐败制度执行严格,打击了腐败分子,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其他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间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第五部分,懒惰与惯性。我一直认为,人的本性是懒惰的。大多数人更倾向于安稳而不想努力奋斗,所以成功的永远是少数人。作者在书中提及到询问穷人,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女以后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有超过30%的人选择了政府职员,有超过20%的人选择了教师。这部分实验主要是在印度进行的,但巧的是跟中国目前的情况类似。国内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努力进体制内,或者成为一名教师,然后这两类职业中女性比例又占了大半。很多家长的惯性思维都在于说不管什么时候,政府都会存在,而且总是服务于人民,那他们的工作是值得的,所获得的报酬也是可观的。可是时间在变,政府的政策也在跟随时代在变化。就像以前八九十年代的时候,作为工人会觉得格外光荣,下海经商的人很多,尔后政策调整,提高福利待遇等,吸收人才进入政府部门,到如今体制内的工作成了人人口中的“铁饭碗”,每年国考省考的报录比都特别高。如果我们的思维一直都惯性思考,那这个人本身的惰性程度也会加深,要想跳出“贫穷陷阱”也会更难。
基于上面几大部分的思考,贫穷的本质在于:意识形态、无知与惰性。
要想改变现状,自主的学习与坚持就十分重要。如果我们能接受到更多良好的教育,我们就会更清楚的认识到自我的渺小与无知,才明白静下心来低头学习是多么重要。当然,累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很多人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是他们怀着三分热度坚持几天就放弃了,然后又在日常的生活中浑浑噩噩,不过依然有人会努力与自己的惰性抗争,不断积累知识与技能。量变的过程很难看到明显的价值增长,但一旦达到质变,那可能就是指数级的。而这一切都需要个人自主的努力与国家或地区政策的良好执行。
既然明白了学习那么重要,那就不说了。默默学习去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