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你有没有在感冒后,后悔当初没有小心呵护健康,认为那次感冒是完全可避免的?
我想,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前段时间,我感冒了,甚至断断续续重感了半个月。我觉得,这样的自己,是一个不会管理自我的人。如果,第一次感冒是不小心,那么,为何后来在明知可能重感、加重病情时轻而易举地多次让自己受凉又加重感冒?
一般认知上,感冒对患者来说,本质上就是硬件配比不同,有的人体质好,不容易感冒;有的人体质差,易感冒。
但是除了硬件,有没有其他因素导致感冒发生概率更大呢?
我觉得有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过分高估自己。一个是觉知感受力的缺失。
过分高估自己抵御疾病的能力。
人是绝对有高估自己的倾向,比如高估自己完成任务的能力、高估自己的工作效率、甚至高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重要性等。
只要你比较一下,自己一天工作的安排和实际完成情况,会发现待办清单事项特别多,完成的却是那么少。我们习惯于一天忙于微信、接打电话、发邮件,但对公司和个人最具价值的事却拖延到最后也没有做。
在加里·凯勒在《重要的事,只有一件》书中讲述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研究:一个人能同时兼顾几件事的说法只是一个美好的谎言。所谓的“多面手”根本抓不住重点。他们看起来好像每方面都兼顾到,没什么事能难倒他们,实际上每件事都做得不怎么样。因为我们心理上追求完美和高估自己,倾向于多者兼顾。
生病也是一样,在每次生病前,或者明知衣服穿少了,或者感觉到可能着凉时,我们忙碌于手头上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没有放下手中的事而采取紧急措施,导致感冒。因为我们当时心里往往会想:没事的,哪会那么容易感冒,大家都是这样,挺挺不就过去了。这就是典型的高估自己的耐受力。
因为高估,就轻易忽视本已脆弱的免疫系统,因为忽视,就受挫。然后又在感冒痊愈之后会告诫自己:下一次不要掉以轻心。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遗忘曲线倾向于下次再次遗忘。
在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一书中,作者介绍了我们人类思考的两个系统,系统1和系统2。令人吃惊的是,生活中的绝大多数想法和行动通常由系统1的快思考决定,也就是当机立断的。我们当机立断下,很多决策的信息是有限的,而人类为了减轻大脑记忆的负担,往往倾向于给大脑缓存减负,于是,我们的记性天生不好,即人很容易忘记自己正在做什么,更不要说自己做过的事情。所以,下次生病有预兆时,我们习惯性地选择认为自己可以侥幸过关,因为人脑的记忆被选择性遗忘了,也就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觉知感受力的缺失。
现代生活的忙碌和拥挤,不断分割我们的身心,人们常常时身在此处,心在彼处。人们把太多的精力感知外界事物,而忽略自己的身、心、灵。春雨医生的创始人张悦因为心肌梗塞去世的消息在互联网上炸开了。人们往往说勤奋忘我的工作与身体健康之间是有悖论的。悖论?我觉得倒不至于。但勤奋工作不应该是对生命有限的无尽追逐和健康的过度压缩,我们应该在忙碌的当下,多多运用觉知来体察自己的心灵状态。当进入某个状态时,问问自己的身体能不能允许。
所谓觉知,就是把个人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此时此刻对个体内部和外部刺激的体验上。这是一种特殊的集中注意力的方法:即有意识地、不加评价地观察在身体内部和外部环境中所出现的刺激时产生的全部心理体验。运用觉知可以去判断自己当时的认知是否有偏差、遗忘和盲区。
比如,每天在生活当中随时随地地观察自己,讲话的时候,在吃饭的时候,或者坐在车上的时候,我都会回头观照自己:“我现在在干什么?我的状况是什么?我在想什么?我的身体有什么反应?”让身、心、灵重合,不因工作忙碌或心事多,而忘却我们的身体和灵魂。
比如这次感冒,除了第一回感冒是我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以外,其余每次在感冒症状几乎消失时,因为掉以轻心而再次重感。在重感的那刻,如果我们有意识运用到觉知,提前告诫自己:“我感冒刚好,就立马穿少了、胡吃瞎玩,是不是有点放任健康?”也许多一些觉知,就能悬崖勒马。觉知,需要坚持实践,它是体察认知偏差和思维盲区的好方法。
多做复盘。
另一个战胜思维盲区的好方法是:多做复盘。事后记录下自己当时判断和运用决策的因素是什么,考察思维的漏洞在哪里,复盘后进行记录,注重去感知当时的思考过程,保持谦卑,明白思维的盲区始终存在,不过分对自己当下的感受自负,因为那很可能是错的。同时,比以往更警醒地去呵护一个本质:每天,问一问自己,什么对自己最重要。如果生命最重要,那么就善待健康,倾听身体的声音。
一个人的认知,从后知后觉转变为当知当觉,乃至先知先觉,有很长的路要走。亲爱的朋友,请你和我一同在人生的路上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