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囧是继《泰囧》之后“囧系列”的又一力作,所以内容突出“囧”是必须的。这样的话,为“囧”而“囧”,反而陷入一个框架思维,让人有视觉疲劳之感,最终为“囧”所累。
当然,作为商业片,而且是据说是利用大数据技术的商业片,一开始就是奔着“赚大钱”去的,所以在素材运用上有点无所不用其极的感觉,把普罗大众喜闻乐见的猛料都往里整,所以,这部喜剧片里头,真是让人应接不暇,眼花缭乱,啥元素都有。票房的确也算不俗,不管怎样,初步达到了既定的商业目标。
不过,看了之后,从素材运用的角度来看,用料过猛,用力过度,使得影片太过于曲折离奇惊险刺激,有种怪味变质的感觉。就好像一个厨子做菜,必须要以突出一种主打口味,其余味道起到烘托主味就行,清淡就是清淡,麻辣就是麻辣,酸甜就是酸甜,不可一道菜将全部调料都用上来。影片就像厨子用很多重调味料狂轰滥炸观众的味蕾,最后结果是,把观众看得七荤八素,五味杂陈,不知道是什么味道了。
不过我习惯还是看核心的思想和表现的逻辑。所以,将那些各种杂七杂八的元素先抛开不管,看影片想表达的内涵,我个人觉得,还是很不错的。其实作为一个有追求的导演来说,虽说为了赚钱,需要迎合市场,向市场妥协,但是还是会有很强烈的表达自我的欲望本能。一个纯粹的追求市场的导演,一般来说也不会是一个名导或者大导了。
有人说,影片是中年危机的题材,也不能说不对,只是过于笼统,过于概念化。其实就算是中年危机,每个人的个体表现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更愿意从个体切入,具体内容见具体人性,先抛开大概念,大标签。
男主角徐来原来是油画系的有志骚年,和另一位同专业的才女情投意合,在学习和工作上也极像是鹣鲽情深,感情很好,就是运气不好,一直没有吻成功一次。后来女的因要去深造专业,感情也自然告一段落。这样的故事,每年在高校毕业季都是大批量生产的。
后面呢,徐来同学毕业之后,工作也不好找,同校管理系富二代菠菜一直对他有爱慕之心的,就将他纳入麾下,给自己老爸的内衣厂做设计,毕竟艺术高才生做内衣设计还是完全可以胜任的。后来有感情了,结婚了,继承事业了,反正一切也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徐来虽然内衣事业顺风顺水,越做越大,但是他那颗从事艺术创作的心却并没有完全消失,从他在同学二十年聚会上的郁郁寡欢上暴露无遗,完全没有成功企业家的那种志得意满,指点江山。在那种怀念青春,悼念理想的独特氛围里,倒是涌现起对初恋情人的怀念之情。其实从影片的细节交代中也可以看到,他一直在不断丢弃对过去时光的记忆,努力和投入地扮演好自己的当下角色。
后来收到前女友画家的出席她香港画展的邀请,正好赶上全家赴港游,于是他抽空想去去参加画展,这是被他同样是追求艺术的小舅子黏上了,于是可歌可泣的“囧途”开始了,但是这不是本评重点,我们基本可以忽略跳过。
我们直接面对一个导演想表达的人生问题,就是“做人怎样才是幸福的?”
我记得有个很出名的网络作家,道尽历史几百年,数尽风流人物功名利禄,兴衰成亡,洋洋几百万字后,最后却引用过一句还不知是谁说过的名言作为作为小说的神龙摆尾:成功只有一个----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这种对人生成功的定义,其实对我们国人来说,似乎很随意儿戏,有点丈二摸不着头脑。什么是自己喜欢的方式?回答起来也是不知所措。似乎什么都没有特别喜欢,也什么都可以喜欢一点,或者说吃喝玩乐那种。因为我们习惯上似乎没有强化自我的熏陶。学校教育是“社会需要什么,你就喜欢什么”,家庭教育是“爸妈喜欢什么,孩子要喜欢什么”,“老婆(丈夫)孩子喜欢什么,你就喜欢什么”。总之,别人的喜欢就是你的喜欢,过多考虑自我需要,甚至说是很不道德的。就这样,对于这样的人生成功定义标准,我们表示强烈“水土”不服,甚至是无稽之谈。
但是,我们反过来看这句话呢,却是毋庸置疑的。如果一个人不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度过人生---那注定是不快乐的。一个人一辈子做不喜欢做的事,还开开心心,只有神经有问题,才可以解释。如果用稍微专业一点的词来说,一个人如果没有活出真实自我,憋憋屈屈的一生,那几乎等于白活了。
徐来是个文艺生,追求艺术的。我不是搞艺术的,但据我理解,搞艺术创作工作和其他专业工作,最大的区别在于,搞艺术创造的要有更强烈的自我意识,而且要独立特行,有鲜明的个人色彩,“泯然于众”是最大的失败。而其他专业工作,往往有一个整齐统一的标准,各种技能等级考试,各种操作规范,不同的会计师,给同一家企业做账,一定要是对得起来,不然肯定有一个人错。所以,艺术创作的人说起来很悲催,他们必须更敏锐,更专注自己的内心,挖空心思地探寻自己的内心真实体验,去描绘这个世界,才是他们找到自我人生乐趣,证明自我的路子。而普通人的“自我”,虽然也叫“自我”,但内核是“求同,从众”,实现起来容易很多,别人有房有车,我也要有房有车,别人有爱疯,我也要有爱疯,得之便怡然自乐,心下大安,就这么简单。我们喜欢这样的生活,但是他们喜欢那样的生活,互相不理解。本来或许大家是一样的,只是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已经失去了喜欢像他们那样生活的能力。
所以,回头看徐来,影片开始就是徐来几乎用两眼发光的姿态,讲述梵高作品的理解,并且表示自己的梦想。但是社会的生存现实压力下,他只好慢慢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很多人都一样,谁还会认真地说自己有梦想,几乎就是个笑话了。当他小舅子采访他有什么梦想的时候,他几乎不假思索斩钉截铁地说,我没有梦想!因为梦想已经成了负担,甚至是折磨,就自然而然地抛弃了,这也是人的一种生存调适的本能。演员在这里的表情用得很到位,反映了人物不给内心的梦想一丝苟延残喘的机会,用装出来的毅然决然态度扼杀心中梦想。是一个所谓“成熟”的男人或者人,面对现实的“明智行为”,够狠!假如,他有一丝犹豫,一丝回味,一丝感慨,梦想之魂就会慢悠悠的活过来。
有过梦想跟没有梦想还是有区别的,因为有过得人,他们曾经很近距离地接触过梦想,所以梦想扎得很深,这个梦想有一天容易会死灰复燃,被一些曾有共同回忆的外部媒介唤醒。唤醒徐来(主人公)的就是他初恋女友学成归来,这个梦想就像影片的镜头:一道强烈的光芒,从打开的门照射进来,照亮他的尘封已久的内心。他被唤醒了。
当然很多观众由于戴着强烈的道德有色眼镜,一看到徐来要去会女友,就是抡起着“出轨”,“淫欲”这些大棒子打过去了,跟他小舅子一样的看法。对徐来已经是开始厌恶了。但是人性角度来说,徐来并不是那么肤浅的冲动,而着实是有寻找自我,证明自己没虚度青春这样的动机去的。
当他在囧途之中,被他的家人的“关心”搞得很狼狈的时候,他内心获得愤怒越积越多,终于忍无可忍地控诉他的家人的过失,这种愤怒可以让他具有临时挣脱束缚的力量。
而当他真正面对初恋女友的这段戏,我认为是导演精心打磨推敲的重头戏。在这一段过程中,徐来面对初恋女友的诱惑,却无法进入状态。因为他心中仍有对自己老婆的感觉。因为从头到尾,他老婆菠菜并没有对不起他,而是一直给他支持的那种贤妻,虽然没有激情,但亲情饱满。(这也是影片设置前提的先见之明),我们假设,徐来如果在老婆家一直是受气包的话,她老婆也是不善良的话,估计他也就没有道德上的歉疚感,会义无反顾地直奔初恋去了。
在那个时候他迟疑了,源自对老婆的爱。爱可以有两种表现方式:高能量级别的,就是给她欢乐;低能量级别的就是,起码不忍心去伤害她。而徐来应该在当时是后面那种爱。
在那种和他初恋女友相处短暂片段,却非常具有张力,徐来和杨伊,都是发自真心,都没有儿戏亵玩之意。在这段时间里,静坐一起,四目相对,看似云淡风轻,实质天人交战。在那一刻,两人通过眼神交流,轻声慢语,都彼此见到了自己,见到了过去,见到了现在,也见到了未来。也都很清楚又平静地地知道了该如何选择,做出了决定。这不能不说,这是很圆满理想的结局,这是两个很有灵性,很有慧质的人心,才可以达到这种境界。不愧都是搞艺术的人。(不过不是所有搞艺术的都是这样,肤浅的情欲还是可以燃烧一般的理性的)。
从电影细节上来说说他们为何会如此选择.首先他们都是有颗赤诚真心,这就无需证明了。徐来都九死一生了,还能说什么。对于杨伊来说,她喜欢徐来也是喜欢徐来的曾经对艺术的执着和天赋,两个人在这方面可以有共同语言,可以比翼齐飞,而不是仅仅喜欢徐来的躯壳和肉身。所以当徐来表示毕业后从没有画油画的时候,杨伊脸上还是掠过了失望遗憾的表情。出于礼节,不会太明显,甚至还会说徐来,说你不画也好,反正画得很烂,这是一种善意的安慰。以免徐来陷入更深的懊悔。对于热爱艺术创作,追求灵魂共同滋养的精神伴侣来说,徐来已经被淘汰了一小半,因为徐来已和他初恋女友,在艺术领域上差距很大了。
当后面徐来表明了对老婆的情感之后,杨伊更是清楚,他们不会有未来了。杨伊需要的是,一个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伴侣,对自己有巨大帮助的伴侣,而不是从物理上,生理上去占有一个人,这是没有太大意义的,说难听一点,这就是一笔不良资产。她与其要一个有满满感情历史债务的初恋,还不如成人之美,不要也罢,这是智慧型女性会做的选择。因为她有非常独立的人格,也有非常钟爱的事业,她没有像徐来需要她一样的程度去需要徐来。
而徐来来说,他可能做出选择的矛盾更多一些,一方面过去让他并不如意,觉得人生没有活出自我,有很大遗憾;但另一方面,他意识到和菠菜有很深的亲情,过去不像挥之可去的浮云那么容易,而是实实在在在他心里扎了根,长成树了,已经没有办法将菠菜拔除,来面向新的生活,就算拔了之后,内心也必将留下剜肉后的大洞,人生也是痛苦的。所以很无奈纠结。
在她初恋女友的帮助下,的确是“帮助”,他还是做出了选择,回归家庭,回归亲情。人生要面对的选择,不是说每一个选择都没有遗憾,而是有时每一次选择更少一点遗憾,更少一点痛苦。
当他和杨伊最终决定之后,只是做了一个简单的拥抱作为结束,杨伊若无其事,云谈风轻,而徐来痛哭失声。
这种痛哭,是痛苦,也可以说是百感交集。各种感觉都有,“感恩,无奈,绝望,接受,放下”等等吧。
这段戏处理的非常饱满,真实自然,情感细腻。既有人性的无助弱小,也有人性的光辉。徐峥处理得还是很老道的,我相信,这确实是徐峥有这样的情怀追求,也有这样的经验,毕竟他也拍过《催眠大师》这样很专业的心理题材的电影。
我觉得最后的戏也是颇为精彩的,就是四人在高楼吊架上的幕墙玻璃上那一段。很明显有导演设计意图。这个在高空的一块幕墙玻璃平台,摇摇晃晃,像一个天平。而他们四个人互相营救,4个人都站到了玻璃上。在这里太明显是个暗喻了。在个人人生这个平台上,有可能你的伴侣,你的家人,你的情人会同处于这样一个危险境地危机四伏的平台上,稍微一失去平衡,就会大家掉下来,粉身碎骨,万劫不复。幸运的是,在这个天平上,每一个人都有一颗能为对方考虑的爱心,互相扶持,互相谦让,一个一个地先后安全退出撤离,先是家人(离情感漩涡最远的人),接着是情人退出,最后是夫妻两个殿后,进行灾后重建。这时候他们夫妻俩已经合二为一,感情升华了可以共赴生死了,一切困难也必将克服。
当然,不得不提一下,当菠菜送给徐峥画廊的时候,使他们感情升华的很重要的一把火。很多人嘲笑徐峥又是被物质的收买,其实并不是。这画廊具有重大意义,这不仅是徐来在影片开头描述过的梦想圣地,也是徐来的实现自我需要的象征。当这个需求连自己都几乎遗忘的时候,却没有被菠菜遗忘,菠菜买下来送给他,从心理上说,徐来觉得自我的需要得到莫大的尊重和满足,他从菠菜给他的支持当中,找到了完整自我的拼合重现。而不再是像以前,他只是家庭的付出者,被忽略和被遗忘者,他怎么能不感动呢?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那如果说从观众的角度来看,徐来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不是追求实现自我么,徐来实现了么?影片的最后还是给我们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徐来一直想有创造艺术的梦想,在他们从天空中掉落的同时,有一堆油漆桶也坠落下去,他们和油漆桶一起掉到地上气垫的时候,力的作用让油漆四溅,呈现出色彩斑斓的绚丽图景,这也可以看成是他们用对彼此的爱来创造的行为艺术作品,艺术的表现手段可以是多样化的,他们已经找到了通过对爱的阐释,找到了生命对世界的最好表达。从这种程度上讲,徐来追求艺术的梦想圆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