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辛
商纣王。子姓,名受。他死后,儿子武庚给他的谥号为帝辛,取代而之的姬发在帝辛生前唤他为“商王受”,等帝辛自焚而死后,姬发给了帝辛“纣王”的恶谥。
在周朝八百年的统治里,帝辛一直是暴君的代名词,以至于历代的史书中帝辛都是统治者的反面例子。明朝的小说《封神演义》中更是“登峰造极”,帝辛变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反派,他穷凶极奢,昏聩无能,宠幸奸佞,刑罚苛滥,残暴不仁,宠幸妲己,对申公豹的话深信不疑。
可是往前追溯,帝辛并不像文学作品里的那样荒谬,虽不至于说是明君,但也绝算不上是个昏君。帝辛是商朝最后一任王,事实上商朝自从中丁(商王)以来,就内乱不止,宗室为了争夺王位,导致外患不断。
帝辛的父亲帝乙时期,国内矛盾已经十分尖锐,诸侯王们开始连起来反叛,帝辛继位后,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他选择加重赋敛,改变用人政策,推行严峻法律,屡次对外发兵,攻打东夷,但同时他又注重农业生产,国力强盛。
据说帝辛身高一米九,力大无穷,有口才,气力过人,能赤身和猛兽搏斗。当时的商朝百姓都很信奉像帝辛这样的勇士,所以帝辛在商民心中是“天下共主”。帝辛便十分自负,他嗜好喝酒,认为全天下的人都比不过他,王族中有人劝谏,帝辛也刚愎自负,听不进去。
为了张扬商朝国威,帝辛屡次征伐夷方,频繁的军事行动让商朝国内空虚。这也就是后来商朝面对周武王大军而不敌的主要原因,征战透支了商朝国力,还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百姓的生活。
目前最早的传世文献《尚书 牧誓》中对于武王伐纣的记载是,武王指控帝辛听信妇人之言,对祖宗祭祀不闻不问,轻视同族兄弟,重用四方逃亡之人,对百姓严苛。这些并没有反映帝辛过于残暴,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帝辛的形象开始被夸大。
后世的学者统计,帝辛的罪证在尚书中增加了六项,战国时期增加了二十项,西汉时增加了二十一项,东晋增加了十三项,随着时间发展,帝辛的罪证越来越多,彻底成了一个无恶不作的荒淫之君。
其实这样的变化是和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相契合的。各朝各代都是王权至上,统治者们经常会将自己构造成一个类似于“神明”的形象,这就是“天子”,而天子一般是都是受之于天,来统治其民,必须用贤明的形象示众。
这种历史现象历来如此,商朝的建立是由于夏桀的残暴,周朝的建立是因为帝辛的荒淫,四百年的大汉之所以灭亡,则是因为桓灵二帝的政事不修。后来的历朝历代在取代前朝时,都会把前朝末代帝王塑造成一个“暴君”形象,这是为了让自己“授天之意”。
夏桀过于久远,而帝辛变成了统治者们最合适的反面例子。
根据史学家的解释,很多帝辛的“罪证”,其实是因为文化的差异。帝辛嗜酒,在商朝时期酒文化发达,不是帝辛嗜酒,而是所有殷人都嗜酒。听信妇人之言,在商朝时期,妇女本就活跃,例如武丁时期的巾帼女将妇好,而周朝有周礼,对于礼制要求严格,因为两朝的文化差异过大,帝辛的负面评价就增加了。
商朝灭亡后,为了安抚商朝遗民,周武王把帝辛的儿子封在了殷商旧地,统治殷民,百姓大悦。后来发生三监之乱,武庚谋反,被周公击败并处死。帝辛的哥哥微子启没有参与这件事,便被封在了宋国,宋国人就是殷商后裔,春秋时期,宋国人也常把自己称为商人。
总的来说,帝辛并没有传统文学中写的那样残暴,但是他的连年征战和严苛的刑罚导致了诸侯国分崩离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END
编辑 | 池西
文字 | 池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