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网上,很少跟风吐槽各种跟警察有关的新闻。好像最近有了新的名词,叫警闹。
我不吐槽的原因,并没有多么高尚。一是因为我学新闻出身,许多消息刚刚爆发真伪未知,背后是否有舆论传播技巧也待考究。二是因为我家有一些亲戚就是基层民警,我从小就旁观他们在加班再加班中度过的生活,后天有一些亲近感。也觉得,在警察的亲人朋友眼里,这个职业远没有被妖魔化的那么可怕。
同理,由警察推到公务员、医生、教师、记者等等职业。
你说害群之马有没有?有,肯定有。但是这二三十年来,一定是向好的方向发展的。一线城市的进步,中产阶级们应该有体会。像我们这种十八线小城,我觉得也能看到变化。
我记得1997年前后,有人给我爸送礼。是钱,100块,我记得很清楚是因为我爸当他面就扔到我家外边的垃圾站了。我爸是那种基层的不能再基层的民警,小地方最不缺人情往来,所以他扔钱这个举动我一直记到今天,间接影响了我后来待人处事的方式。
应该是在2000年前后,我就感觉我们县城的政策也在慢慢收紧。以前还能蹭下单位的公车,后来要用车要提前申请,自己付油费。再后来慢慢就不见有标志的公车走在街面上了。五条禁令我不知道现在还有没人记得,我爸本来就不喝酒,但我记得那几年禁令出来,他的同事们以及我知道的一些亲戚,也陆续戒了酒。
我们小县城的娱乐风向一直来的比较晚,像录像厅、溜冰场、网吧这些都是在别的城市兜完一圈,才到我们这开花。但是上边的各种政策,我能感受到的,落地生根都异常快。不知道跟革命老区有没有关系,不过这么多年了,发展还是慢,穷。
我爸的工资很多年没有浮动,他有一些个人爱好,比如集邮、写作。他写作的目的也比较单纯,一是热爱,一是赚点稿费贴补生活。他们这种岗位,特殊性决定了不能做第二职业。于是他就只能纯洁的搞搞文学。
我印象很深的还有两件小事,一是有一个老大娘来解决儿女的赡养问题,我爸替她买了饭和返程票。另一件是我中学时他帮助一个小姑娘处理遗产问题,小姑娘是孤女。后来给他送了块匾:横眉恶霜欺秋色,明月清心鬼见愁。我觉得这块匾的文采太好了,一直记到今天。
这些都不是大事,我爸也不是什么大人物。我就是从他和他同事身上,一直都觉得基层的民警太不容易了。警察这个职业因为天然的对抗性,很容易被污名化,也特别容易引起民众情绪反弹。社会发展太快,一旦秩序建设跟不上,体制就容易被背锅。
促使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端午节又没见到我爸,跟他通了信息,在忙。他平时是那种老干部画风,跟我短信往来多半是:一路顺风、保重身体,就差没说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了。
这次他多说了一句,最近案件太多,压力大。
我觉得有点心酸,要说谁最希望天下太平,我想也许是这一群不得不身背暴力属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