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
我是地理组的贾濛歌,分享《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如何建立和谐的沟通》。“语言是窗户,否则他们是墙”,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他人的痛苦。作为一个妈妈和班主任老师,我更能理解和谐的沟通是多么重要。
非暴力沟通是马歇尔博士在对不同场合、不同背景下,人与人沟通的过程进行研究和分析后,提出的沟通新理念。“非暴力沟通”其实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提醒,提醒我们在沟通过程中,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而这四点也是构成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
第一:观察。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清楚地说出观察的结果。非暴力沟通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而主张评论要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的观察。如果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分享一个“戏精”男生请假事件。该男生会经常到我跟前做痛苦状告诉我肚疼、胃疼,前几次我很关切。慢慢发现,紧急的突发疼痛只是为了逃避大课间跑操。上周五他又疼时,我说“你怎么天天各种疼,你一次两次,老师相信你,你是在不断消耗老师对你的信任”。听到我的话,他怔在原地,表情不自然,不好意思又愤怒,说了一句我没有天天疼,转身离开。把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他只听到了我的批评。 “不带任何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如果我说:“这是你本周第四次肚疼请假了”这样不带任何评论的观察可能不会引起学生的逆反。
第二:感受。我们一直被各种权威主张引导着,体会不到自己真实的感受,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我们可以更清晰的表达感受。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场景:妈妈对孩子说“你成绩不好让我伤透了心。”言下之意是,你不快乐是孩子造成的。这句看似很温柔的话其实就是暴力沟通,因为孩子成绩考得好不好跟家长难过不难过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家长应该关注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评判。
第三:需要。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体会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并将它准确表达出来,其他人就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大多数人并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来表达自己。
第四:请求。在表达观察、感受和需要之后,我们要说出自己的请求。当我们与他人进行沟通时,总是期待有所回应,对自己的需求认识的越深刻,提出的请求就越明确,越具体,这样就越可能得到称心的回应。
一天上午第三节课前,隔壁班的崔龙山涨红着脸抓着我班王相钧衣领从前门快速推到教室后墙上。崔龙山不善言辞,自卫意识强,受刺激易不受控制。王相钧毛病多,嘴欠。崔龙山脸涨的通红,而王相钧已经吓傻了。我快步走到跟前,站在崔龙山一侧扶着他的背说:“小孩儿,你是不是很生气,他一定是惹到你了吧,他说的话一定让你可生气。”看到崔龙山眼睛眨了下,似有认同。我又说:“我感觉你好像没那么生气了,老师需要上课,你们这样我很担心。”这时崔龙山的手松了一点,“乖,王老师看你不在班里,会着急的,先回去上课好吗?下课了老师帮你解决。”崔龙山表情缓和下来,松开了手。
事发突然,我第一反应是让同学拉开,可崔龙山容易冲动,于是我尝试用非暴力沟通与他对话。事实证明,处在愤怒中的学生也需要我们通过观察去体会他的感受,当你提出请求,他也能积极回应。
本书还介绍了一些异化的沟通方式: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和强人所难。时间关系不再赘述。
通过学习非暴力沟通的方法,我优化了自己的沟通方式,也成功化解班级管理中的突发事件。我会继续学习利用非暴力沟通方法,避免异化的沟通方式,让和谐的师生沟通方式通过自己的转变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