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参加自己家婶子的葬礼,有点感慨,形成一些文字,记述一下鸡泽农村葬礼的传统习俗,并且这种习俗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改变了的是形式,不变的是传统习俗的本真。
鸡泽习俗,一旦家老了人,儿子儿媳要披麻戴孝,本家人首先到场料理后事,请本村帮忙的,包括跑腿的,抬材挖坑的,记账的,放炮的,看路祭的,等等,这些人往往不是本家的,得从本村找有此类经验的人充当。我村有此习俗,出殡的头天晚上把棺材从家里抬到设在大街上的灵棚里,孝子晚上在灵棚里守一夜,还得请吹鼓手吹吹打打,请洋鼓队演奏成现代歌曲,还有耍大头的表演小品,还有小唱,唱的一般是豫剧,白事一般是诸葛亮吊孝、卷席筒、秦雪梅等豫剧传统剧目。这一些文艺表演是必备的,而且死者后人越有钱请的越多,特别好过的还请歌舞团,那就得更加破费了。
出殡的当天上午,死者的亲亲从四面八方赶来上祭,过去有上馒头的,有上肉的,有上钱的,而现在单纯的多了,上钱这一种方式代替了其他方式。上祭,亲亲到灵棚门口,接住,问亲亲齐了吗,说齐了,然后就说“某某村,某某亲亲,礼洋多少元,孝布一匹,领亲亲”,就是把亲亲领去吃饭。上午亲亲来齐后,孝子就可以吃饭了。在所有亲亲中,来的最晚的是“后戴家”,即死者如果是女的,就是女人的娘家,如果是男的,就是男的舅舅家,都是十分厉害的人物,如果孝子在父母生前不孝顺,据说舅舅家往往来得晚,还要找事挑毛病,甚至扇孝子的耳光,孝子往往磕头好几次才能幸免,当然关系和谐的不在此列,但也必须磕头行礼。
下午,出殡开始,叫起灵。首先孝子报灵牌,孝子手持条盘,有人领着到每一路祭桌台前行礼,磕头,一去一回都得行礼。完毕后,抬棺材的一声大吼向外抬,拿纸张的,抱罐子的先走,剩下孝子们一起出发,营幡,雪柳,孝衣,白茫茫一片逶迤前进,丧考失妣,悲恸动容,哭声甚哀。
到了坟场,面对即将入土的棺材之中的父母,一场生离死别、阴阳隔世的诀别,孝子的孝义之道人伦之礼被唤醒,往往哭的死去活来,撕肝裂肺,为之动容。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机器排斥人工的经济学规律也用在了殡葬改革上,一种叫全自动下葬机的机器应运而生,过去棺材用人抬,现在这种机器四个勾,一道滑轮全部办结。其工作原理是四个钩子把棺材吊起,滑轮由前段滑到后段,稳稳落到车上。下葬的时候由后段滑到前段,晃晃悠悠的,调整好方向,又稳稳当当的落在墓葬坑中,又快又稳。另有改进的是充气灵棚,过去灵棚是木头的,需要栽杆子,但现在农村街道全部硬化了,没法挖坑,怎么办?充气灵棚应运而生,它轻便,简单,易运输,不需要动土栽杆子,用电充气即可,不用了放掉空气折叠起来拉住就走,轻便简单,又快又好。也算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作的改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