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开始读《百年孤独》,发现一些片段仿佛见过。最先想起的是王小波的《红拂夜奔》和《寻找无双》。
“红拂”踩着十几米高的高跷走过泥洼的街道,那时候百度,把这叫“超现实主义”觉得特别有趣,《百年孤独》中也有“飞毯”之类的奇奇怪怪的东西,称“魔幻现实主义”。
接着看在《百年孤独》里面:“多年以后,奥雷里亚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在《白鹿原》里面:“许多年后,黑娃做土匪打劫到一大桶冰糖的时候,想起吃冰糖的那天”。
再有莫言的《蛙》《生死疲劳》《丰乳肥臀》。很多相似的地方。
才发现这些相似时很沮丧,中国文学在模仿别人。后面看知乎,知“加西亚·马尔克斯”一些写作手法也是模仿“卡夫卡”。也许重要的不是写作和表达方式,而是表达的内容和符合各自国家社会传统特色的故事。
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极为有限,不敢妄言。仅读着读着,有时候会觉得很感动。感动的不是内容,而是作者居然能够把一个行为描写得如此丰满,如此细腻;把人物的内心活动,通过行为描写得如此真实贴切。
如“阿尔卡蒂奥感到骨头里充满了泡沫,并伴随着一种无力的恐惧,以及哭泣的强烈愿望。女人没有给他任何暗示,但何塞·阿尔卡蒂奥整夜都在烟味中寻找她,那气味本是从她腋下逸出,也渗入到他的皮肤里面。他想一直和她在一起,想让她做自己的妈妈,想永远呆在谷仓里,想听她说“好家伙”,想让她再一次摸自己并对自己说“好家伙”。……《百年孤独》 ”
再如“黑娃对小女人指派他做活儿感到很荣幸,他还想浇什么树什么花却没有了。他提着空桶别有兴致地欣赏着玉兰树,花儿早已谢了,墨绿色的扁圆的叶子滴着露珠儿;玫瑰花正含苞待放。他又给厨房的水瓮里绞了一担水,竟然有点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白鹿原》”
每当读到这样细腻的片段,我都舍不得再一人读下去。美好的事物我想有一个人来分享,而通常得到的都是失落。
有时看了一部电影、一本书、一首歌、一张好看的图片,很想跟人分享,但联系人列表里看来看去,总觉得他们的口味与我不同,不会喜欢。出去吃饭,没话说了,掏出手机不停地刷微信。刷到最下面,回到顶部,再刷新。刷到最下面,回到顶部,再刷新。放下手机,过一会儿又来。
就像奥雷连诺上校不停地做金鱼,做好了融化,再做;或者阿玛兰塔的不停地缝制殓衣,缝好了拆,拆完了再缝……
也许,孤独不是一个人,而是是整个人类都无法避免的事儿。
平时打游戏,朋友聚餐,找女生聊一些无聊的东西,甚至名义上的找女朋友。都只是逃避孤独,而孤独却更显得难以忍受,却又不得不忍受。依然记得,通宵游戏后,苍凉的街道;和女生说了违心的话以后,内心对自己的嘲笑。
也懒得去反抗。
不想太多,像咸鱼一样呆呆地活着其实还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