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元宵起源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
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在国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为人所知。
特色风俗
在古代,元宵又称“上元节”
也是男男女女期盼已久的“情人节”——到了元宵节这天
闺中女子便可以拿上自己做的精美花灯
结伴出来游玩赏灯
手里拿着花灯,目光却到处打量——
比一比别家姑娘的花灯,
喜怒哀乐也在这计较中产生了
再者,若是遇上心仪的男子
怕是再没有心思好好放花灯了
于是有诗云: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元宵主角花灯
花灯起源于汉代,到了唐代,尤其精美。
中国历代花灯的制作十分讲究,品种繁多。
如明朝画家唐寅有诗云:“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心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到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到了元宵这天,无论是商贩还是心灵手巧的姑娘,都把最好的花灯拿出来。便有了“花市灯如昼”的景象。
闺中女子将心仪之人的名字写在花灯上,花灯顺水漂流,就会将爱人带到自己身边。
因此,花灯代表的是团圆、相思。
中国味道——元宵夜吃元宵
对孩子们来说,元宵最期盼的,大概便是吃汤圆了。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元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都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
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
最具诗意的活动——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关于元宵,固然传说众多。但元宵却是中国独有的味道。多少年来,无论异乡游子,只要见了这圆圆滚滚的汤圆,便忍不住思念起祖国故乡。仿佛儿时小巷里一声声“卖汤圆”的吆喝声从未停歇。
元宵一到,且不说吃汤圆,猜灯谜、舞狮子、闹花灯、祭门、祭户等活动依然十分流行。而在传统观念里,过了元宵,闹了花灯,这年,才算真正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