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说到我面试老师时经常会问她们一个问题,无独有偶,老师们试讲数学课时,经常会试讲一个课:认识整点。
老师们一般都会这么讲: 拿出一个钟表,或者画一个,告诉孩子们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再教他们分针指到12,时针指到几就是几点。然后再拨或者画几个时间让孩子们认,再然后给出几个时间,让孩子们拨或者画。
乍一看,这套逻辑好像没有问题。甚至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也会说,对啊,我也是这样教孩子的啊。
但是,这种教学可能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东西:Intro。你可能会说,Intro不就是Introduction引入吗?Intro又不是教学目标,怎么成了最重要的东西呢?
对,问题就出在这儿。
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社会越来越以结果为导向,而教育体系也已经目标化了。家长们会动不动拿孩子的成绩说话,而老师们动不动就会谈教学目标,一切以教不教的会孩子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准绳。
可是,孩子们到底学到了什么?诚然,像 “日,月,山,水”还有“加,减,乘,除”这些基本的知识孩子们学会了,可是为什么孩子们一直学,学到我们的年纪,却有了这样的体验: “出了学校的门,顺手把学的东西全都还给了老师。”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不知道为什么要去学,不但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而且连学的方法都被老师和家长包办了。这样一来,学的东西印象会深刻吗?学的知识又如何能为他们所用呢?
为了达到家长要的成绩和我们的教学目标,我们把孩子的学习过程中“为什么要去学”这个部分拿掉了,让学习变得不再完整,结果本末倒置。
那么完整的学习是什么呢?
完整的学习=学习的意义Why+学习的方法How+学习的内容What。
这个等式不光是加法,还有一个先后顺序。也就是,先知道了学习的意义,然后用正确的方法去学习,最后收获了家长期望的学习成绩和老师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我们会先强调知识,然后把知识塞给孩子,等到孩子厌学了再苦口婆心的对孩子讲学习的意义和用处。如果孩子听不进去,就美其名曰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
正确的教学过程应该和学习过程如出一辙:先引导孩子去理解学习的意义,再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们学习,最后才是落到学习的成果上,也就是:
教学=intro(why)+teach(how)+ achivement(what)
有的人会说,不就是intro嘛,我会做:孩子们,一个东西圆圆的,它有三条腿可以走路,它们走一走,太阳就跟着升起和落下。你猜它是什么呢?…
诚然,这种猜谜语的方式可以让课堂变得有趣,但这是真正的intro吗?孩子们可能被这个谜语吸引了,但接下来正式学习知识,又不感兴趣了。为什么?
因为这只是表面功夫,只是在表面上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而对于孩子们,为什么要去学这个知识,对他们而言有什么意义,他们并不知道。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孩子对一个东西感兴趣,然而三天过后却说: “我不喜欢了。”
表面的东西是不会持久的,兴趣也是这样。真正的兴趣一定是自主生成的,而不是表面上的吸引。教学的趣味不是表面上杂耍,而是激活孩子们内心求知的欲望。只有激活了孩子们的求知欲,引导孩子们自主探索,才会让孩子们真正对知识感兴趣。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让他们明白知识的意义。这,就是intro要做的。
我们还是拿上面的数学课来打个比方: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神奇的东西。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无处不在。我们出生的时候它就伴随着我们,我爷爷90岁了,它还跟着。有的人为他高兴,有的人为它烦恼。不管你喜不喜欢,它都在那儿。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
这个时候同样可以引导孩子们猜,老师也可以给予一些小提示。等孩子们猜出来后,再问孩子们: “你觉得时间重要吗?为什么呢?”
孩子们各抒己见,表达时间的重要性。然后,老师可以接着说:“既然时间这么重要,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可是我们怎样才能珍惜时间呢?”
孩子们又可以各种头脑风暴,老师顺势引导说:“对,要珍惜时间,我们就得先认识时间。”然后过渡到时间的记录者,也就是钟表上来,接着教授时针,分针,整点……
你可能会说,这个也太慢了吧。明明讲整点,怎么绕了这么大一个弯子?
是的,但是教育不就是缓慢而优雅的吗?何必要急功近利呢。如果把时间的意义抛出来了,激活了孩子的求知欲,何愁接下来他们学不会呢?
所谓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intro也是课堂成功的一半。
今天,你intro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