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上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解读:1、孔子所要表达的是,我们终生追求的是“道”而不是仅仅养好我们的肉身。
这让我想起在我的QQ个性留言里,我写过这么一句话:人一生所做无非是为了我们这身臭皮囊!现在我们努力工作,想改善自己的生活;让孩子好好学习,以后能好的工作、好的生活,其实都是为了自身这副肉身。我比孔子狭隘的多,但感觉自己也现实的多。
2、“道”是很多人终身追求的。有“大道”也有“小道”。当年革命先驱追求共产主义真理,寻求救国之路,这是大道;我们将一个事或者自己的事业,找出门道,掌握规律,越做越好,这是小道。
所以说,凡事都有道,都有其特定的规律、方法,要看我们是否去用心寻找,用心领会。
总结:“道”的真理只有无限接近,尤其是大道真理。还需要我们慢慢寻求、慢慢探索。
4.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 孔子说:“立志追求真理,而耻于粗布淡饭的人,不值得交谈。”
解读:1、如何判断是否是真的“志于道”的人。
孔子认为,立志追求真理的人,并不在意衣着、饮食这些外在的人。如果这个人对粗茶淡饭、粗布麻衣非常不屑,以此为耻,那这种人并非立志追求真理的人。
追求“耻恶衣恶食者”,更是不可取、不可交之人。因为“耻恶衣恶食者”还带还不会虚伪的掩饰自己鄙视的心态,至少还能表现真实的自己。而这种追求“恶衣恶食”的人反而是一种虚伪的人。
2、人们为什么总是有以××为耻的心态呢?
这是内心虚弱的一种表现。
人们喜欢讲排场,是因为人们都喜欢外物所带来的“荣誉”,而不是内心对“仁”、“道”美好的体验之感。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讲究排场,自己什么条件就行什么事。学会随遇而安,自己舒服即可。当然,也不能自己有自卑感,出席什么场合需要着什么装,内在的修养、举止优雅得体更为重要。
而对待不如自己的人,也不要鄙视对方,要善待对方,尊重对方。
3、都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也一样。如果不是真正追求“仁”的人,就没必要跟他费唇舌。
总结:1、讲究根据场合着装是正确的,也是对自己对别人的尊重。但不要可以追求华丽,得体最重要。
2、我们不能以貌取人,以衣着去看人。
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之事,不刻意强求对错,也不无故反对,一切按道义行事即可。”
解读:天下是没有一定的是非对错,都是相对而言的。只是我们受自身思想,教育、家庭、成长背景或所站阵营等特定条件所限,而判断孰是孰非。
判断一件事的对错,要看是否符合大义,即是否合乎道,利于仁,能对的起自己的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