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我们都遇到过这样事后后悔的场景:你面前有一个锻炼提升自己的好机会,但那件事情略超出了你的能力……你犹豫退缩了,这时候总有其他人迎难而上,并且较为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你是不是事后会无比地沮丧和懊恼,为什么当时我就不能勇敢地迎上去,为什么做成这件事情的人不是我?
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这类事情“遇到机会-退缩-沮丧”就是一个死循环。一次次的退缩,一次次的沮丧,严重打击了我们的自信心,阻碍了我们的个人成长。
《精进》这本书提到了一对很经典的心理学概念——僵固型心智和成长型心智,我们学习这个片段来了解自己属于哪种心智,我们会出现遇到挑战就退缩的反应,其实就是与这两个词有关,以及学习如何解决问题,帮助我们成为“成长型心智”的人,获得学业和事业上的更大进步和成长。
【原文片段】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与其用“发现并使用”的眼光去看待才能,不如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才能,这就是“普遍—发展”观。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提出“成长型心智”理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德韦克发现,有些人坚信只要足够努力,自己就能变得更有能力,这样的人就具有“成长型心智”的特征,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自己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努力或不努力都不会产生什么改变,这样的人具有“僵固型心智”。德韦克同时发现,具有成长型心智的人,他们所取得的学业或事业成就明显高于僵固型心智的人,也就是说,相信自己会变得更好的信念通过努力换回了变得更好的现实。
首先简单说一说心智是什么,心智就是一个人的知识和经验所形成的思考方法和思维模式。
片段当中提到两种不同的心智——成长型心智和僵固型心智,具体表现是不同的:
比如面对困难和挑战,
“僵固型心智”的思考方式是,这个我做不了,这件事我不擅长;
“成长型心智”想到的是如何克服它,如何达成目标。
比如进入一个新领域,执行一个新任务时,
“僵固型心智”主要想到的是“我能否做得让别人觉得我很出色?”“我会丢脸吗”“别人会笑话我吗”……等,
而“成长型心智”主要考虑的是,这件事对我而言是否值得挑战,我能学习收获到什么?
可以看到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考方法。对应不同的思考方法,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片段中提到,“具有成长型心智的人,他们所取得的学业或事业成就明显高于僵固型心智的人”。因为不同的思考方式决定了不同的行为选择,不同的行为选择最终决定了不同的结果。
可能大家觉得思维、心智是很抽象的东西,其实没有那么神秘和复杂,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小技巧小方法,不断地调整培养自己的思维方式,从僵固型心智转变为成长型心智。
语言是一种很神奇的工具,能够重塑我们的认知。我们今天就用改变自己的语言习惯的方式来转变我们的思维方式。
第一步,觉察。当你迎接一项新挑战,当你着手一件新事情之前,首先觉察自己内心冒出来的否定、消极的想法,比如:“我不擅长做这件事”“我不够聪明”“我能力不行”等等,一般都是简单粗暴的结论或者评价。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第一次拆书我是1-1/1-2一起过的,当初豆子师父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我立马内心反驳了自己,“我不行的”“我一次性怎么搞得定两场过级”。
第二步,调整。觉察出否定的想法后,进行调整。将否定、消极的说法换成肯定、积极的说法,具体方法——去掉否定词,同时加上开放式提问。
比如“我不擅长做这件事”把“不”这个否定词去掉,变成“我擅长做这件事”,然后加上开放式提问,“我要怎么样才能擅长做这件事呢”“有哪些方法能让我擅长做这件事呢?”
用在我拆书这个例子上,觉察到自己有否定的想法“我不行”之后,调整句式,“我行的,我可以的,那我怎么能够保证一次性两个级别现场都能通过呢?“
第三步,表达。是的,最后一步很关键,通过说或者写的方式表达出来。因为说出来听到耳朵里,写出来被看见,能强化我们对这句话的印象,同时帮助你将注意力从“逃避挑战”转移到“寻求方法”上。
事实上,我第一次拆书不仅将“我可以的,我怎么保证一次通过两个级别“这句话说了出来,还就这个话题和我的师父豆子进行了沟通。
结果表明这个方法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当然我们今天的三步法只是让你转变想法和思路,相当于在迎接挑战这件事上开了一个好头,后续你如何做,如何做好,以及如何持续做好,欢迎感兴趣的小伙伴一起交流讨论,或者参与到拆书帮后续的学习活动中。
成长型心智和僵固型心智并不是意味着一个人的思维模式非此即彼,非A即B。从前面的测试可以看到,大部分人出于中间状态,即两种模式兼有。因此今天的三步法更有必要了!
不要轻视简单的练习,我们身体的大部分能力,无论体力上还是智力上,是可以通过持续的简单练习得以增强。我们通过今天的三步法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刻意练习,调整优化自己的思维模式,从而不断向进取型、成长型心智靠拢。
相关链接:《如何培养进取型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