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需要自我成长
——《大鱼海棠》观后
《大鱼海棠》是这个周末的热点之一。在影片宣传中有一些让人心动的元素,比如12年的等待,比如不忘初心,比如源自庄子和一些中国传统元素,都让人在一定程度上有某种文化自觉的期待和欣慰。趁着周末,看电影成为一次家庭集体行动。
影院里,已过不惑之年的自己终于没有忍住眼泪,在椿牺牲自己和爷爷化为一体,妈妈凤痛苦地抚摸树身。因为只有她知道,那里有她的女儿。那一刻,代入感极强!因为都是妈妈!即使没有经历,也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失去骨肉的痛。椿和小鱼在屋檐上舞动的一段是影片中让人最轻松最愉悦的。掌管坏人灵魂的鼠婆明确表示钟爱小鲜肉,貌似颇具时代特征。男人扮相、有着鱼的部分特征的灵婆掌管着好人逝去后的灵魂。当湫找到他时,他正在和人热闹地打麻将,可他需要湫陪他玩麻将,原来陪他玩牌的都是猫变幻而成的。那变化的一瞬间,突然感受到一个独居老人的寂寞。这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当下中国现实世情的一种折射。
西人云: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中国也有苏轼与佛印斗法故事说明的基本原理:每个人的所见都是自己内心画面的折射。
恢弘的场景,美得可以做壁纸的画面,幼稚青涩的三角故事,是很多人的共同感受。网络上关于大鱼海棠的话题有太多太多,有恣肆汪洋般的槽点,比如玛丽苏、中二、备胎之类;还有关于新旧秩序议题的讨论,甚至还有鲲湫同性恋之类,不能不让人惊讶其脑洞之大。还有的认为女主作为掌管自然规律的“其他人”,却因为要报恩,最终造成自然规律的混乱而招致灾难。和不久前上映的《爱丽丝漫游仙境2》一样。同时期中外两部影片都没有半点反思和批判地表现这种因为一己之私挑战自然规律的现象值得关注和思考。也许是因为近年来接触心理学之故,自己更多“看见”女性成长的不足。
影片里,在大海里人肉投食时算是鲲和椿以不同物种间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吧,在土楼屋檐上的妙舞是他们美好情感的灵动唯美呈现,上下求索在老鼠遍地的下水道里,是他们经历的情感磨难。最后的海滩初见,那是历经劫难终于成为“人”在一起!
可是,“在一起”之后呢?从老年椿的旁白絮语可以感受到:在人间,椿到底还是寂寞的,虽然她活得足够长久,但她总是在重复“人都是鱼变来”,无法跳出自己的叙事系统。在她的经历里,这是事实,是真理,是信念。但在普通世人眼里则未免有些荒谬,最多理解为足够长寿的寂寞老人颠三倒四的胡言乱语吧。
可能是因为编剧导演都是男性,在我看来,十六岁足够清纯的椿是男性视角的一个梦幻般完美存在。第一次闯荡世界时对人类的好奇,在暴风雨肆虐被可怕渔网套牢时的慌张、挣扎,被鲲拯救后却发现救命恩人失去生命时的愧疚,“是我欠他的”,这个生命的重量足以让椿眉心不展、忧心忡忡。当断头桥边的灵兽给出建议时,这个姑娘就那么无私无畏地执行了,哪怕给出一半的性命,哪怕养育小鱼的每一刻都性命相依。报恩让她勇者无惧!当洪水滔天时,椿以牺牲自己的行为和爷爷化为一体,成为迅速生长、足以改变灾难现场的参天大树。不断的飘落、飘落,如花瓣一般,营造出足够的凄美。椿的被拯救、报恩、牺牲,到最后放弃天神的爱,与鲲在人间相随……这些应该满足了创作者对完美女性的所有期待。
可是,椿的自我觉醒、自我成长呢?很遗憾的是看不见!虽然她总是独来独往,可是独来独往并不一定意味着独立,年岁长久也并不必然有自我成长智慧。她本应成长为她的世界里新一代自然规律的掌管者。可是她毫无职责意识。只有报恩!报恩!牺牲自己的报恩!
当牺牲成为一种救赎的必须,当愧疚成为一段关系的主题,“自我”就失去了成长的空间,也没有的成长的动力。因为牺牲和愧疚都是在消耗自我能量!健康关系里的彼此必须是相互独立且不断成长的个体,如同舒婷的《致橡树》,“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整体而言,本片女性成长的缺失是一种遗憾。但影片本身激发的多义性讨论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鱼海棠》内涵的丰富性,这也算是主创人员的一种成功。尽管故事还不够完美,但对年轻人的成长要有包容。可以肯定的是,今年的“大鱼”和去年的“大圣”里的文化自觉和自信足以让我们对中国动画崛起有更多乐观期待。
2016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