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山是孟买人,他家一直在本地经营一家小吃摊,生意很红火。他也从小就和妈妈学手艺。一次动乱让他们举家迁徙到欧洲,他也开始与法餐结缘,最终成为一名米其林三星主厨。
我是个顶级吃货,对于我来说,吃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一个吃货的最高修养是学会做各种美食,当然我也前进在这个道路上。总是有人问我喜欢吃什么,脑袋里顿时出现好多画面:烧烤火锅北京烤鸭麻辣串串川菜....如果考虑他们的共同特点,可能都只有一个,就是用心做的美食。
影片开头在孟买的哈山一家经营的小吃摊,妈妈在做海胆。妈妈告诉他厨师要学会制造灵魂,每一种食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可能我们都发现了一个很神奇的事情,就是即使我们用同一种食材,锻造出来食物的风味却各不相同。就像看字识人一样,厨师的手艺也各有风格,不过无一例外的是,用心才能做好饭。曾经看过一本书叫《收山》,这讲的就是一辈一去不返的老厨人。厨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他用各种食材去满足人们的味蕾,很多人钻研于它探索与它,想要找到什么捷径去探索美食的奥秘。其实正如常小琥老师的这本小说里一样,美食真正的奥秘是用心。是不掺杂任何私心杂念不偷工取巧的纯粹。
哈山在那场大火中失去了他厨艺的来源-他的母亲,同样也失去了他的家,他们的基业。通过海关检查踏上欧洲之行的一路,他们一家人在一起,好像比吃到任何一种食物都开心。有时候我们的味蕾远远不会因为一顿饱餐满足,就像关乎于味蕾的神经直抵心灵。看过的纪录片里有这样一句话:口味决定归属。吃过的所有美食可能在我看来都抵不过奶奶做的一顿排骨豆角,而于我的母亲而言,她吃过最好吃的菜是在姥姥家那个小院子里小时候的记忆。哈山一家只要在一起,他们就觉得烧出来的美食是时间最好的滋味。
传奇总是各种影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印度的哈山却和米其林餐厅结下了不解之缘。看这部电影前,我对米其林的星级并没有概念。哈山家新选址的餐厅位置对面是一个米其林餐厅,餐厅的老板是一个丧父的好强的女人。她的梦想就是把这家一星餐厅发展成为二星餐厅。开始,这两家店针锋相对。不过,故事从一盘哈山做好的松露鸽肉开始反转。这也是哈山跨向米其林的重要一步。所有美味都是可以融合的。对于喜欢或者忌口大家可能有着不同的偏爱,可对于美食的认可所有人似乎都有着出奇的一致。人们喜欢改良与创新,完善口味上的不足。也正像法国人可以接受三星级的米其林大厨是一个印度人一样。哈山用他富有创造性的厨艺在巴黎大展才华。而那些熟悉的味道却让他再次踏上一次不同寻常之旅。
放下隔阂意味着什么?在这部影片中上演着一幕幕关于美食的温情。米其林餐厅老板去哈山河家祈求原谅,并且和哈山共同做了个煎蛋卷。最后米其林餐厅的老板开始放下身段收哈山为徒。接下来的故事不一一赘述,饿了的时候推荐大家去看看这个电影。美食是世界性的共同话题,人们总说没有一顿饭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是,谁会和吃的过不去。但愿所有用心做出的美食都不会被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