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版原文]
道生一①,一生二②,二生三③,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④,冲气以为和⑤。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⑥,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⑦。
[译文]
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强暴的人死无其所。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
[注释]
1、一:这是老子用以代替道这一概念的数字表示,即道是绝对无偶的。
2、二:指阴气、阳气。“道”的本身包含着对立的两方面。阴阳二气所含育的统一体即是“道”。因此,对立着的双方都包含在“一”中。
3、三:即是由两个对立的方面相互矛盾冲突所产生的第三者,进而生成万物。
4、负阴而抱阳:背阴而向阳。
5、冲气以为和:冲,冲突、交融。此句意为阴阳二气互相冲突交和而成为均匀和谐状态,从而形成新的统一体。
6、孤、寡、不谷:这些都是古时候君主用以自称的谦词。
7、教父:父,有的学者解释为“始”,有的解释为“本”,有的解释为“规矩”。有根本和指导思想的意思。
【帛书版原文】
①道:道是宇宙形成之前就存在的、不可名狀的物質、能量和環境。 一:最小之數,樸素之數,萬化之基,即德、虛無一炁(即“⊙”,由無極的道“”化生的德“⊙”)。其用最高,其位最低。《說文》:“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淮南子·詮言》:“一也者,萬物之本也。” 二:《說文》:“地之數也”。即太極之陰陽也。 三:《說文》:“天地人之道也”。三元(源),即物元(源)、體元(源)、質元(源)。三元(源)爲構成萬物的基本要素。“三”的基本象示为旋极图,图的中圆为德,外侧为阴阳互动。道,是万物之本始;德一,是万物生成之能量;阴阳二,从德一而生,反应万物的阴阳属性;三,乃一炁含三,即“德、陰、陽”這個三,它是万物生成与发展的自然法则,万物皆由此“三”而生成。
②負:《說文》:“恃也。从人守貝,有所恃也”。一曰:受貸不償,即負債。通“背”,與“抱”相對。
中:《說文》:“内也”。中心、中間等義。又有充滿之義。乙本及通行本作“沖”。 和:諧也。
句義:道生之德畜之的萬物已經離開德“一”而進入了陰陽“二”的狀態中,人類對萬物的認識,停留在看得見的有相物質世界,而將看不見的無相物質忘在背後。然而萬物內外卻是德“一”能量的炁在發揮滋養的中和作用。只有執一以爲天下牧,知白守黑,执兩用中,才能認識萬物本質中德的營養功能和道的主宰作用。
③“天下”二字通行本與乙本均作“人”。
穀:其簡體即“谷”。《說文》:“穀,百穀之總名”。天以五德養神,地以五穀養形。不穀,屬於不益於他人的自貶,後演化有五穀不分之意。《戰國策·齊策》载,颜斶曰:“老子曰‘雖貴必以賤爲本,雖高必以下爲基,是以侯王稱孤寡不穀’”。《吕氏春秋·君守》:君名孤寡。註:人君谦稱。
④“自名也”通行本作“稱”。
⑤勿:《說文》:“州裏所建旗,象其柄,有三遊:襍帛。幅半異,所以趣民”。通行本作“故物”,甲乙本均作“勿”。
:甲本作 “
”,據《漢語大字典》其爲“損”之異體。但在此处
義與損義有別。
⑥覲殷死:禮崩樂壞也。甲本作“□□夕議而教人”,“夕”字辨誤。通行本作“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覲:《說文》:“覲,諸侯秋朝曰覲,勤勞王事也”。 殷:《說文》:“作樂之盛稱殷”。
⑦良:據徐中舒《甲骨文字典》:良,描繪半穴居延伸的兩道走廊,爲廊之初文,兩道走廊增強了空氣流通。《說文》:“善也”。通行本作“梁”。
強:通“彊”。《說文》:“弓有力也。”強健、剛強;亦作強暴、強人等貶義解。
句義:修真能加強、增強身國的通炁量,營造和獲得更強更好的德“一”能量,也就不易死亡。
⑧我:通行本作“吾”。 學:覺悟也。通行本作“教”。
句義:能充分獲得德“一”能量的心身內環境,需要教化傳授和指導實踐使其覺悟,我當其責。
【个人理解】
本章的标题为《中和》,正好反应的是这一章的主旨,文中说到了道化生成万物,万物的初始就是“三”,这个三就是指的:德、阴、阳,其实这两说到了守住德一,平衡阴阳的概念,“中和”代表的就是平衡,如果用后天的智识想要去人为的增强某一个方面,那么根据道的规律来看,阴阳平衡就会被打破,那么如果你越是去增加某一个方面,从自然的规律来说就会去减损他,这其实也是君王为什么要贬低自己,称呼自己为“寡人”“孤”的原因,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种平衡都是在不断变化和打破的,例如过多频繁的礼乐就会导致礼崩乐坏,我是这样教导别人的,所以真正懂得增强身国通炁量疏导阴阳之气,懂得平衡调整的人不易消亡。
“我將以爲學父”说的是老子担当起教育的责任,老子一直有着“不敢为天下先”的谦卑,在这里却如此的担当责任,原意承担指导与教化的责任,其实不敢为天下先的是他的谦虚,在品德方面不敢为天下先,而在责任方面要救人与于水火却是“敢为人先”的。
对我们现在的启示:掌握事物的两面性,在变化中把我平衡的规律,不要过度的偏颇,极左极右的做事,多守其中道,保持平衡发展。最后在责任方面多承担和敢于担当,在利益荣誉面前要多谦虚退让,这样才能永葆自己的功绩,做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