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提出的问题非常具有相关性,现在国际课程的一个改革方向是:希望不再教给学生死的知识,而是希望学生能够像一个专家一样直接面对问题,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所以在测试上也更加强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这一章的标题:让学生像真正的学者一样思考的秘诀是什么?
在这个问题上,作者的观点是非常清醒和批判的:
学者和普通学生在认知能力和结构上,就是不一样。不可能把学者专家的方法和问题硬搬到学生的学习上。
那么专家和普通学生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呢?
那么专家到底在认知上是怎么样的呢?有这几个特征:
- 不仅丰富的背景知识(它们可能是表面的),更重要的是有快速而准确地提取正确相关信息的能力,以及分辨出重要的细节,给出解决方案
- 即使犯错误了,往往是因为所提供的信息不足的原因。专家所作出的推论往往已经是根据现有材料做能作出的最合理的推论,而不是毫无根据的和现有知识自相矛盾的推论。
- 在相似领域的知识迁移能力很强,有经验的老师基本上短时间准备教授任何的科目
专家和学生的区别很简单,就在于工作记忆的空间。影响工作记忆空间的两个因素,背景知识以及练习,就是专家和学生的区别。
可是专家所掌握的背景知识和学生掌握的背景知识,是同样的一回事吗?不是的。这就是涉及到之前章节所讲的表层知识和深层知识的区别:
- 专家在长期记忆中所留有的问题和情况的表现形式,往往是抽象的,着重于问题和现象的结构的
- 初学者则着眼于表层的结构,看不清楚问题的之间抽象和深层的联系
另外一方面,专家和学生的之间在练习上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唯一的区别,是专家真的比普通学生练习多很多,以至于专家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大量地运用自动化思维,节省工作记忆空间:
有经验的老师备课的时候不需要具体的教案,只需要大致的概念和方向,具体的表述都是根据情况自动生成的!这一点非常有启发。
那么专家节省出来的工作记忆空间都在做什么呢?
答案是:和自己对话。(简直马上想起了《神探夏洛克》
如何让学生像专家一样思维
答案没有什么秘诀,既然在思维上学生和专家是不一样的,那么学生要赶上专家,唯有通过另一条线,就是不断的持续的练习!要练习多长时间呢,又回到毫无新意的十万小时的故事,书上提出的是10年练习理论。
另一点来说,思维和背景知识上的不同,其实也源于练习的深浅不同了,在上一章(为什么要练习)也提到,练习能够有助于了解知识的深层结构,增加迁移的几率。
所以本质上来说,专家和学生的差距真的没有太多智商的差距,就是练习时间的差距。
对于教学的启示
那么我们现在教学改革和方向里面提倡的希望“学生像专家一样思维和解决问题”,到底有效吗?毕竟专家和学生的思维和程度都不一样,学生根本上来说不可能会有专家那样的能力和思维来直接接触和解决现实问题。
作者一贯现实甚至有点冷酷地提出三个启示:
- 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专家,而是先让学生知道一些创新知识和方法,而不是直接创新。
- 把专家的问题和方法给学生也行,但是结果可能是:学生做得不好,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完成。
- 最后,把专家的高效方法直接交给学生(就像是我们大量的公众号也在谈效率的捷径),也是没什么用的,因为专家和学生的思维和认知不同,所以在学生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要求掌握对能力要求高的方法和武器,是不管用的。
就像打游戏一样,装备必须和能力匹配。能力不足,是不能装备高阶的武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