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中的形式主义
首先是关于手势。这个现象 ,在我们现在的国内不多(举手应该不算手势之内)。为什么手势不好?那手势是看不到思维方式的,看不到对话的,而教室是互相对话的场所,是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深入对话的场所。
但尽管我们身边手势这种现象不多,但是,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有一个牢固的信念:认为思考和意见都应该清晰清楚的表达出来,这和手势并没有多少差别。为什么一定要清晰明确的表达出来呢?佐藤学认为模糊的多义的意见应该得到尊重,因为一些创造性的思考都来自于刚开始模糊表达不清楚处。
这种要求学生精确表达的教学方式是束缚学生思考的东西,学生在认识和表现事物的同时,也在表现自己,并建构他人的联系。很多创造性的发现,恰恰是因为模糊。
关于课堂上的发言。和日本一样的状态。中国也是小学生课堂上发言“很积极”“很热闹”,初中生高中生就静悄悄(拒绝发言),这是为什么呢?佐藤学认为这是因为小学时代过分的虚假主体性,到初中,高中后,学生就会反抗小学时代被训练出的虚假主体性。这点我有不同的意见,因为我曾经也是学生,到普通高中为什么不喜欢发言,是因为感受不到发言的乐趣,并不是因为反抗。
或许这样的状况是没有让学生感受到发展的乐趣,是主体性虚假或者主体性神话了。
所以教学应该不是追求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互相倾听的教室,只有这样才能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学生才会感受到发言的乐趣学习的乐趣。
二、润泽的教室
润泽的教室就是大家都能够安心的,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每个人的呼吸和都是轻柔的。
关于“被动的能动性”,这个词理解起来有点困难,我是这样理解的:人在所有的活动中,前提是与人或与物的应对的这样的“被动性”,应对是前提。学习是一种对话,一种“应对”,单方面的“能动性”就是主体性神话。
我觉得我能理解其中的意思,却表达不清楚。应对 ,这也就是说倾听的重要性,没有倾听就没有应对,就没有真正的学习。
所以要构建以“应对”为中心的教学,这样才能生动地促进学生学习,应对,不仅仅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应对(倾听同伴,向同伴学习),学生和物直接的应对“倾听万物,万物有灵”,也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应对(倾听学生)。
三、“应对”中教师的身体和语言
首先要反省自己的讲话方式,倾听方式或身体姿态,教师有没有在具体的教学中认真地倾听学生,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通常我们犯的错误是不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帮着学生去总结(这也恰恰说明了没有认真去倾听学生心里的声音),这样的事情在公开课上尤其多。教师按照自己设计的教学方式教学计划进行,没有倾听学生的声音,没有真正接纳学生的发言。书中用了“投球”这个形象的例子来说明师生之间互动的基本。
要知道理解学生就是从对方的话语听明白,他没有表示出来的话语背后的意思,他没有说出来,而你已明白他内心的想法,和学生有一种心神领会的感觉,共感共鸣的体验,这才是真正的倾听: “原来如此啊”“真不简单啊”……
这样倾听的教学方式,真的需要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