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空杯心态,再从最基础的开始学起。事实证明,之前零星的读过的似是而非的东西今天再看就多了一份熟悉感,来龙去脉也能梳理得更清楚一点了。虽然有些东西仍然不能消化,但相信日后总有一天能更懂。
人类最初的文化形态是宗教和神话,哲学是脱胎于宗教和神话的世界观。希腊人最初就是以神话来理解和反映他们周围世界的。而希腊哲学也是开始于对自然的思考,他们不满足于神话世界观而开始对自然进行哲学思考是与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背景相关的。希望半岛多山人口繁多只能向海外谋求生存,于是这个航海的民族很容易在航海活动中发现自然现象的规律性。于是人们开始有了变化的观念,并且认识到秩序和原因就存在于运动变化的事物之中。
早期哲学家思考的自然,是接近现在西文中的本性,特指事物运动变化的本性,即运动和变化的本原。什么是本原,这是贯穿于希腊哲学始终的问题。希腊哲学思辨具有静观、辩证、演绎、理智和实践的特点。早期自然哲学针对本原说提出了水本原说(泰利斯)、气本原说、火本原说(赫拉克利特)等。
苏格拉底公元前5世纪出生于雅典的中等阶级家庭,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政治理想是社会正义和国家强盛。他是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的人。哲学 不能单纯研究自然,而不知道有用处的人事问题如正义、勇敢等德性问题。首先研究人自身,通过审视人自身的心灵的途径来研究自然。他认为人的心灵内部已经包含着一些与世界本原相符合的原则,这个愿景不是德性。德性指过好生活或做善事的艺术,是一切技艺中最高尚的技艺。德性就是知识,要知行合一,真善一体。苏格拉底不传授知识,只是与人对话,因为他承认自己无知,只能通过对话才能接近真理。承认自己无知,正是苏格拉底的智慧所在。(一个智者尚能做到如此,作为常人不是更应该时时保持空杯心态吗?)
柏拉图哲学:柏拉图的思想是对以前的希腊哲学以及苏格拉底的原则和方法所做的创造性综合。他继承了苏格拉底提出在心灵中寻找规定外部世界的内在原则的思想。但是从世界观的高度论证了他的伦理原则。他的基本观点是:理念型相是独立 于可感事物的存在,否则就不会有确定的知识;灵魂属于永恒的理念序列,否则它就不可能预告具有潜在的、有待揭示的知识。他主张理念型相与个体相分离。“分离主义”是柏拉图主义的要义。他肯定在可感的个别事物组成的整体之外,还有一个理智可知的更加真实的领域。可感 的与理智的是两个分离的领域。“知识所知道的存在的东西不同于意见所认识的东西。” 四阶段比喻、太阳比喻以及洞穴比喻。
理念论:柏把理智的对象称作理念,愿意是看到的东西。用“分有”说明个别事物与型相之间的隶属关系,用“摹仿”说明两者之间的相似关系。分有表示具有一部分之义。事物的类别是型相,一类事物中的每一个都具有这个型相的一部分,每一个事物都分有一个型相,大的东西分有大,小的东西分有小。事物要分成两个,就必须分有二,要成为一个,就必须分有一。
亚里士多德哲学: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哲学是一切科学的总汇,包括理论科学、实践科学和艺术科学三类。理论科学又被分为第一哲学即所谓的形而上学、数学和物理学以及作为理论科学导论和方法论的逻辑学。
物理学即自然哲学。物理学研究的自然是运动的事物的本原和原因,不能脱离运动的事物来研究自然。形式、缺乏和质料是运动的三本原。质料是运动的载体,它在运动中保持不变。形式决定运动的事物所处的状态,缺乏一定运动所朝向的状态,缺乏也是一种形式,即事物应该有,但尚未有的形式。一旦事物拥有它所缺乏的形式,它便完成了从一个形式向另一个形式的变化,即完成了一个运动过程。比如,气的形式是热,缺乏冷,当它的形式变化为冷时,气变化为水。
运动的四因说:质料因,即事物为什么在运动中继续存在?因为它们由不变的质料构成。形式因:事物为什么会以某一种特定的方式运动?因为它们各有特定的形式,表达本质的定义即形式因;事物为什么会开始或停止运动?因为它们受到推荐或作用,推动者或作用者即动力因;事物为什么要运动?因为它们都朝向各自的目的 。运动朝向目标的理由即目的因。
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认识论): 认为 “ 灵魂 ” 是 “ 潜在地具有生命的自然形体的形式 ” 。 灵魂只存在于有生命的事物之中, 灵魂与身体之间具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灵魂在身体内部推动生命活动, 是身体生灭和运动的原因。
实践科学和物理学一样具有目的论的特征。所谓实践就是以善为目的与导向的行为。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观点具有修正苏格拉底的 “ 德性就是知识 ” 的观点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