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仁真的是一块天地厚封的风水宝地。
从空中俯瞰桓仁,一座圆形的城市,被绿色浓浓覆盖着,清亮亮的哈达河由北面南流,在同浑江汇合前,向东南拐个弯;而由东向西流的浑江,纳入哈达河水以后,向西南绕过桓仁县城也拐个弯转向东南,呈S形穿流而过,整个桓仁就构成了一个大大的太极图,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纵大山,按照八卦的方位准确的坐落在了桓仁城的前后左右,给这座城市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于是这层神秘的色彩便赋予给了辽宁一个资源物产丰富的地方。中国野山参之乡,世界冰酒之乡......就连中国最好吃的大米也都出自于桓仁呢。桓仁人好物美山水好,望天洞里光怪陆离神秘莫测,桓龙湖碧波荡漾山明水秀,大雅河风韵无穷尊为东北第一漂,作为高句(gou)丽国首座都城的五女山,历史遗迹与自然风光并存,雾海奇峰鬼斧神工,就是从这里开始,高句丽民族历经七百多年历史,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
距桓仁县城东北八公里处的浑江右岸,便是五女山了。
清光绪三十四年版《怀仁县乡土志》中记载:“五女山,在县城之北,形如石屏,屹立佟佳江岸,相传古有五女屯兵其上,因此得名。”
相遇五女山,初冬正瘦,夕阳挂在山间的树叉上,火红的彩霞映照着丛林尽染的大山,使得这座海拔八百多米的大山,愈加莽然大气愈加丰腴生动起来,万物显现出了无限的本真,金铺于地,赤染于林;鸟鸣千啭,啁啾于野;白云出岫,缥缈于峰。不远处的浑江水库固守着千古岁月,未见些许变化,依旧在沉默里碧水含情,安然如镜。她包容着众多的天地驳杂之物,或蜿蜒,或曲折,或成龙如练。继而开山绕城,一往无前。历史也带着风云从新石器时代一路走来,经过战国,掠过秦汉,走过唐宋,会于元明,莽莽苍苍呈现在了我面前。在烽火的更迭中,在世事的变迁里,让我们见证了一个名叫高句丽的古民族的辉煌与倾侧。“逝者如斯夫”,如今的高句丽只剩下了一座山,一座城。 “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唯有大地永恒,唯有山川永恒,化作云烟依旧冉冉。
一步步登上盘山路,走到的尽头便是高句丽古城的遗址。站立在风云萧瑟的古城遗址,仿佛倏忽一闪,两千多年的岁月,就闪到了眼前。据史料载,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北扶余王子朱蒙逃至五女山,修建城廓,建立了高句丽国。所以此山为高句丽民族的开国都城。从这里开始,高句丽政权逐步扩大了活动领域,创造了高句丽文化,为华夏文化史增添了光辉的一笔。这个曾称雄于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北部的中国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存世长达七百零五年之久。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这昔日的纥升骨城啊!这承载着高句丽古文明的发祥地。走进五女山城,已然无法找寻昔日的辉煌,唯有在残垣断壁的喘息之中,感受一点曾经的气息。在历史和自以为聪明的人类之间,笑到最后的永远都是历史。而后人,只有加倍的去敬畏,才能找回祖先的尊严。
今日,做为后来者的我,沿着历史的足记寻山而上,临城而立。除了领悟天地之浩大,自然之造化;除了把身心装满敬畏,跪拜于此,还能做些什么呢?大地苍茫,烽烟不再。芸芸众生创造历史,可那肉身永远都成不了历史。唯坚韧者才可永存。唯精神、意志和那曾经的“门卫森严”才能成为历史,写就历史,继而延续历史。
险要的天昌门,壁立千仞,高不可视。鬼斧神工雕出那刀切一般的光洁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站在这里,你完全可以感受到英雄“横刀立马向天歌”的豪情。亦可体会 “安得此身生羽翼,与君来往醉烟霞”的浪漫。厚重而沉实的西门,虽已不见实际意义上的城门,但牛角石和楔形石砌成的墙壁却完好如初。它们见证了历史的风云,也历经了历史的风雨。此时,它们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保持一致的沉默,继而把历史站成了一种伟岸不倒的姿势。
我情不自禁的双膝跪伏了下来,跪伏在这颠扑不灭的历史文化的面前,用一颗虔诚的瞻仰之心,去抚摸这些天地间的造化之物,消弭我与五女山之间的隔阂。
五女山啊,这座屹立千年的山峰,这座高句丽民族的开国古城,在桓仁的大地上极尽雄姿,巍峨驻足。今日,我在五女山巅迎风而立,风声猎猎,衣袂翩翩。我于点将台前书生意气,挥斥方遒。问一句: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唯听风吟,唯见风过!但这风,是华夏的风,是远古的风,是缅怀的风,是自豪的风,是从庙堂之高吹向江湖之远的风。
五女山啊,你这东方的第一卫城。你像一卷被缓缓打开的史书,容我们临渊而坐,泼墨成诗。做为桓仁高拨的地标,五女山已经蜚声海外,享有塞北明珠的美誉。它的风光迤逦如画,它的四季变换如诗,它的月牙关、飞来峰、一线天、枫林坡、好汉松、五女松已然和历史遗迹相融相济,完美结合。你这涉古而来的神女,不仅是桓仁的精神高地,是高句丽民族的精神高地,更是中国历史上北方民族的精神高地。坚韧不拔,自强不息。
五女山,你是我今生最昭昭的遇见!站在这五女山城,站在这高句丽文明的遗址之中,站立在青天白日之下,站立在历史文明的大门口,和千年的历史相遇,和钟灵毓秀的自然相遇,我想我需要的只是一份超然出世的得意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