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人的家庭教育也素来以彬彬有礼的风貌来作为对孩子的一项必备要求。小朋友大大方方地跟人打招呼说“你好”“谢谢”“再见”的时候,无论怎样严肃的大人都会微笑着接受孩子的问候,并且会对孩子父母说:“你家孩子真懂礼貌!”如果遇到孩子无论怎么教都不跟人打招呼,父母大多会觉得难堪。
为什么有的孩子不肯打招呼呢?
我们都知道,现在很多的电视节目、电影是做了分级设置的,尤其是一些暴力、恐怖的情节并不适合儿童和青少年观看。这个道理大家都懂,那么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重新看待孩子见了陌生人不打招呼的问题。因为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与陌生人交往、打招呼,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小朋友的心理反应是这样的:妈妈说带我出去玩,我很开心地跟妈妈出门,来到一个完全不熟悉的环境,我有点害怕,还好妈妈陪着我,不过我仍然感觉不安全,这时过来了一个不认识的阿姨,妈妈让我叫阿姨,为什么要叫阿姨呢?我不明白。这个阿姨弯下腰,跟我说话。我好害怕啊,我躲到妈妈身后面,阿姨要抱我,妈妈也把我往前推,我更难受了,可是妈妈却生气了,说我不乖,还说我没礼貌,我嗓子里像塞了个核桃,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我不知道妈妈为什么会生气,可是我真的好害怕。
与陌生人交往,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孩子眼里的世界与我们看到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任何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都可能会为孩子带来恐慌:一个深色的窗帘、一把长腿儿的椅子、墙上形状奇怪的挂饰、高高大大的陌生人、甚至稍大些的房间都会引起孩子足够的恐惧。
有些孩子性格外向一些,多经历几次,就能很快适应陌生的环境, 甚至会尝试着接近新环境和朋友。而有些有些性格内向的孩子则会越来越害怕陌生的环境,如果妈妈不去理解孩子,只是否定他、对他发火,孩子会更害怕陌生人,即使是那些跟他同龄的小伙伴,他们也不敢去交往。
也有的小朋友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害羞,即使对幼儿园的老师和环境已经非常熟悉了,但仍然羞于跟老师和保安叔叔打招呼。
面对孩子不开口,家长经常会拿好吃的去威逼利诱,比如:“你跟老师说,早上好,这样妈妈就给你吃棒棒糖。”“你一点都不乖,都不肯叫人,那就没有巧克力吃了。”“你不听话,妈妈不喜欢你了。”
但我们用过了这样方法的家长都知道,这样的方式不仅不会让孩子妥协,更容易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长也会因为强烈的挫败感而忍不住对孩子发脾气。
那么,到底怎么做才能培养孩子见人打招呼的好习惯呢?
首先我要跟大家强调的是,别看打招呼就是一两句话的事,但是培养孩子的这个习惯却未必是一个短期见效的过程。
孩子在外出的时候不肯打招呼或者躲到家长身后,这时候我们要做的不是跟孩子讲道理,而是需要我们耐心地蹲下身来,看着孩子真诚地说:宝贝妈妈爱你,我会一直和你在一起!说完在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然后我们站起身来跟身边的大人介绍说,小朋友刚来这里有点紧张,我们给他一点时间好吗?大人们一般都会非常理解和配合,这样也会让小朋友瞬间感觉警报系统降级,他自己会开始觉察到安全感增加,变得坦然淡定的多。
训练孩子的过程有可能是一次两次,一个月两个月,甚至长达几个月半年,孩子什么时候感觉自己的安全感够了,他也就开始勇敢地跟人打招呼了。
所以我们不必在那个当下硬要强迫孩子打招呼,而是要通过一次次的努力在类似这样的场景中练习让孩子明白,自己可以克服恐惧和害羞,勇敢地走出来,妈妈爱我,我很安全,我可以更勇敢。
回到家中,我们要做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游戏帮孩子建立自信心,不要以为孩子性格活泼开朗,就不应该会有胆怯的一面。孩子一旦走到外界的环境中,或多或少都会变得胆小、内向。
我的小儿子宽宽在刚上幼儿园时不跟老师和保安叔叔打招呼,回到家我常常跟孩子玩过家家游戏,宽宽,你来当老师怎么样?我当小宽宽,我背上你的小书包上学了,在门口遇到你,我应该说什么呢?宽宽会说:你得说老师早上好!然后我假装说,可是我有点紧张,我不想说。宽宽想了想说:你可以让你妈妈陪着你说!这样的游戏我们反复玩了好多次,模拟那个现场让孩子做大人,也可以做他自己,孩子自己会说出很多答案,有的答案会让我们捧腹大笑,有的答案又会让我们惊叹不已,一次次的演练,拉进了亲子距离,又让孩子对外出场景的恐惧慢慢淡化,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也可以让我们家长感觉育儿乐在其中,又哪里用得着生气发火呢?
最后我还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很多孩子明明小时候很有礼貌,到了十岁以后突然又变得不爱打招呼或者敷衍的打招呼了,这是一个正常的生理现象,家长无需用道德标尺去衡量孩子,孩子在青春期前期和整个青春期过程中,有一种非常典型的特质叫做青春期闭锁心理,在后面的微课中如果有机会我们专门做一些分享。
今天的微课我们就分享到这里,如果您感觉对您有帮助,欢迎您邀请更多的朋友进入我们的公益互助群收听微课,爱孩子,有爱有方,感谢您的聆听,我们下期再见。
孩子死活不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