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的故事,所阐发的意义在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你看孔子,大圣人,这么有学问,但是面对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自己解答不出来,就坦诚的承认,一点也没觉得没面子。他说过:“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苏格拉底也说:“我比别人多知道的那一点,就是我知道自己是无知的。”如果知识是对这个世界所有事实的认知,但世界是无限的,知识也是无限的,而人生是有限的。庄子有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其实,两小儿提出的问题并不是普通的、一般的问题,而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感觉真实性的问题。用科学的眼光来看,无论早上还是中午,太阳与我们之间的距离都是一样的。早上的太阳比中午看起来大些,是因为眼睛的错觉。我们看白色图形比看同样大小的黑色图形大些,这在物理上叫“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四周天空暗沉沉的,因地而太阳显得明亮,而在中午时,四周天空都很明亮,相比之下,太阳与背衬的亮度差没有那样悬殊,这也是使我们看起来太阳在早晨比中午时大些的原因。同样,中午时比早晨热,那是因为中午时太阳光是直射在地面上,而早晨太阳光是斜射在地面上。太阳光直射时,地面和空气在相同的时间里、相等的面积内接受太阳的辐射热较早晨太阳光斜射时多,因而受热最强。所以,中午比早晨时热。实际上,天气的热冷主要决定于空气温度的高低。影响空气温度的主要因素,是由太阳的辐射强度所决定的,但太阳光热并不是直接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因为空气直接吸收阳光的热能只是太阳辐射总热能的一小部分,其中大部分被地面吸收了。地面吸收了太阳辐射热后,再通过辐射、对流等传热方式向上传导给空气,这是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所以,我们通过感官接触到的这个世界并非是那个原本真实的世界。
所以,斯宾塞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因为科学知识能够更为实事求是的观察事实,并在最大程度上避免臆想或偏见。孔子在当时是无论如何也掌握不了这样的事实性知识的。怪不得两小儿笑他:谁说你知识渊博呢?但孔子所代表的更重要的价值性知识也是无论如何也否定不了的。孔子重理性、道德、人生的人本主义思想,甚至在今天依然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在人生中,在生活中,在社会中,比事实判断更重要的是价值判断。事实判断我们做不到什么都懂,但做人要有良知,要有价值判断力,这一点我们可以尽力做到。有这样一组对比的事例:二次大战,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中美教师对此有不同的教法。美国教师给学生提了两个问题,一是请学生就这件事的结果发表自己的看法,二是假如你是一位总统助理,是建议投还是不投这两颗原子弹?中国教师则提问:某年某月某日美国在日本的哪两个地方投下了原子弹,其历史意义如何?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美国教师的做法还是略胜一筹的。长期以来,我们片面强调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中立性,而忽视了知识的文化性、境域性、价值性,使知识教育的丰富内涵被规限,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被规约。美国耶鲁大学有一种理念,他们认为,如果一名耶鲁大学的学生在本科毕业后成为物理、化学等某一领域的专才,那就是教育的失败,因为忽视了其他更广泛的做人、做公民、做有思辨能力的人的机会。所以,他们更重视通识教育,既掌握硬技术,更有人文素养,既懂得制造的工程思维,更懂得市场营销、人性,才可以在以创新、品牌为战略的经济领域纵横驰骋。
尽管知识确实重要,但知识也有局限性。知识不成体系、碎片化,是无用的。无聊的知识让人生变得更无聊,琐碎的知识让人格变得琐碎甚至猥琐。所以,我们固然不能忽视“事实的知识”,但也要强调学习“方法的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要尊崇“价值的知识”,因为事关我们的精神和灵魂。
《易经》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抛开其中的哲学玄思,就人的生存而言,无形的价值才是最该关注的,因为那才是人的精神家园。正如大哲学家罗素在《我为何而生》中所说,対爱情的不可遏制的探究,对真理的不可遏制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第一句话是:“每一个人在本性上都想求知。”但我们也要谨记佛语的告诫:放下,放下。放下什么?功利。无心恰恰用,有心恰恰无。(18.01.27《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