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那么的讨厌《我曾如此嫌弃我的孩子》,这是让我看过最感愤怒的一篇亲子教育文章。
《我曾如此嫌弃我的孩子》,这篇文章被很多媒体打上“精读”“家长必看”“好文推荐”“看哭千万妈妈”的标签,作为一个两岁孩子的妈妈,我也跟风阅读了它,果然不负众望,我也是边看别哭的稀里哗啦。
刺激我泪腺的不是被文中的妈妈最后发现真相,感慨“我们是这般误解了孩子”,而是为那个孩子的遭遇而感到委屈和愤怒。
你怪孩子不够优秀、身高不足、性格木讷,你听老师的话语认为孩子好像不知道控制食量让你分外尴尬,你怪孩子笨的竟然把自己手腕割伤,于是你很是愤怒、不甘和烦操。
而最终,老师特意打了电话向你解释一切,解释了孩子为什么要不顾胃疼还要吃饭,你在心情平静后才想明白它是想给你削个苹果才把自己手腕割伤。
于是你看到她穿着公主裙跳着那个《风信子开了》内疚的心颤,于是你呼吁大家“对孩子,多点耐心,再多点关爱”。于是,你把大家都感动哭了。
可是,可是,这一切的转折是什么?是——老师特意打了电话告知你真相,是你孩子好朋友的家长向老师说明了实情。
多么可笑和悲凉,你所知道的真相都是别人告诉你的。假如这个转折点不存在呢?假若老师不负责呢?是不是你自始至终都会认为孩子是你的负担?会一直认为她笨、她不合群、她给你丢脸的,是吗?
在你带着偏见烦躁的看着你的女儿时,你忽略她曾经期期艾艾的向你靠近寻找帮助,你不知道她曾经割伤手腕只是因为她自己偷偷学着为你削最爱吃的苹果。
你不知道她不顾胃疼还要继续吃饭只是想快点长高长大为你做饭减轻负担。
你不知道她一个四岁半的孩子自己去缝袜子上的洞却缝成一个包,脚却被磨了一天。
她在被小朋友说是白痴时,舞蹈老师都会鼓励她、支持她,告诉大家“她不是白痴,她是白色的风信子,很安静很害羞,比紫色、蓝色和红色的风信子都开的慢一些,可等到开好了会最美。”
可是,俗语说“知子莫若母”啊,你的孩子品性如何,你不知道吗?
为什么你对她的评价却来自于他人的转述,而不是她的表现?为什么你在她受伤时,没有仔细问过她为什么而受伤?
你是她的全世界啊,是她最爱的妈妈,她把所有的信任交给你、依赖你、以自己最大的能力来理解你、支持你,是她最大的信心来源啊,为什么在这之前你都没有选择相信过她?
她为什么吃饱了还吃?为什么割伤手腕?为什么不合群?你还用别人告诉你吗?但凡你有一点心疼她,问一问聊一聊,这份理解不会来的那么迟吧。
如果不是老师的那个电话,你还要多久才能知道她为你所做的这一切?是不是会一直误认为她是一个为你丢脸的笨孩子?
而此时我想起了另外一个故事。一对母子乘坐电梯时,孩子按亮了每一个楼层的按钮,每层必停让其他乘客很生气,纷纷指责孩子没教养,孩子惊慌四措,而那个伟大的母亲及时而正确的应对不仅化解孩子的尴尬而且及时安抚了其他乘客的愤怒情绪。
那个母亲是这么说的:“我的孩子不是没教养,只是太调皮了。”并要求孩子大声告诉大家电梯到达的每一个楼层,并为每一个走出电梯的乘客说“对不起”。
后来很多乘客于心不忍,告诉妈妈没必要这么做,并对这个孩子表示感谢和鼓励,而这个孩子在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行为,并自觉告诉其他小朋友不能随便按电梯楼层按钮。
这是一个美好的结果,这不仅源于母亲对孩子的良好教育和及时合理的回应,而且是因为她相信自己的孩子。
因为信任,所以你愿意全面看待他出现的每一个小问题,给他支持,为他解围,陪他成长。
其实,就是你的偏见,让你自己否定了他,也否定了你。
那么多亲子、夫妻关系有问题的家庭,很多是缺乏信任、带有偏见而导致的,你相信你眼中对他的刻板印象,却不敢相信他所能做的最好改变和努力。
没有信任的基础,就像你为孩子绑上石头,却嫌弃她没有蝴蝶飞的那么美。
你既然给了他翅膀,就请相信他会飞的很好,在他需要指引时,给他引导和力量,让他在蝶舞翩跹的花园里,飞出自己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