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后,大家会面临就业的问题,婚姻的选择,特别是那些混迹在大城市的外地人还要面对户口的压力。
来自各方各面的压力会让刚走出大学的年轻人手足无措。父母每天耳提面命的都是早点成家,努力落户,最好有个铁饭碗,觉得这样的生活再好不过,那简直就是泡在了蜜罐里。可是,我们的成长环境已大不同于五、六十年代的他们,不再是那个生活中只有吃饭、上工、带孩子的年代,那个每天为了几个工分跟别人争的面红耳赤的年代。所以,对老一辈人来说,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极乐世界了,因为他们经历了太多的动荡、太多的不确定和太多的打击。很多老人都有着宿命论的人生观,不去评论这种人生观是对是错,至少,对于年轻人来说,这太过于悲观。
我们生长在一个和平的年代、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年代、一个注重生活质量的年代。我们这一代孩子出生在红旗下,成长在关怀中,最重要的是,今天的年轻人他们对信息的接受度、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已远远超过老一辈人,我们在大学中接受的教育不在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而是让生活变得更好,我们不想在听政府的政策吃饭,就像农民伯伯起早贪黑的还要靠天吃饭一样,我们想自己去改变生活,而不是被生活改变。高晓松说“生活不仅仅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跟远方”,前提是,你有能力维持自己的生存。这个社会不缺家庭主妇,也不缺只会microsoft的公务员,缺的是创造、是改革、是发现、是不一样的元素。
我也是一位即将毕业的在读博士生,面对着25岁,即将26岁的年纪,我具有着对我自己人生最高的选择权,再年轻一点,我还傻傻不懂事,在过几年,可能会有更多的情感负担。同时,这个年纪也曾被长辈、朋友们劝说应该做一个最最普通的人,拥有一份最铁饭碗的工作和一份不咸不淡的婚姻,过着最平淡的生活,不是说这样不好,只是不应该发生在这个年纪。但是看过《乌合之众》的读者都明白,没有绝对的真理,打击之所以会从众,就是因为群众可以给个人提供最强大的安全感,自己一个人不敢做的事情,有了群众的后盾就敢做了,一个人不敢表现出的阴暗面,在群众中会被激发、甚至爆发。一个内心越缺乏安全感的人,约容易从众,一个没有自己主见和思考的人,与容易赞同煽动者的意见。所以,群众往往是丧失资助思考能力的,他们虽然叫嚣的最大声,但是却是最缺乏逻辑思维的人。
我曾认真考虑过,也看着身边的朋友们渐渐步入婚姻、开始一段稳定的工作,不咸不淡;我衷心的祝福他们,也真的羡慕他们,我知道这样的生活不仅仅是安稳、是陪伴,更是一份安全感,让你相信不管发生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人陪你、安慰你。所以我是真的羡慕,但我也相信,婚姻靠缘分,这种缘分建立在双方完整的自我认知与完善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之上。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不是被分配的,而是自己寻找的、争取来的。
认识一个师姐,全国前三高校本博连读毕业,在国内本可有一个安稳、舒适而且收入不低的工作,在27岁的年纪,在大家都已为他要定下来的时候,她只身一人去了新加坡,一切从头开始。在大家都很诧异的时候,她只是默默将微信签名改为了“跳出立即的舒适圈”。
所以,如果你对目前的生活很满意、很开心,觉得自己一生就应该这样,现在能看到20年后的自己,觉得正是自己想要的。那么恭喜你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恭喜你完成了对自己的定义。但是,如果你发现现在的生活并不是你想要,而只是为了寻求一份安全感,那么,与其说你缺乏的是安全感,不如说你是不敢跳出这个舒适圈,之所以不敢跳出这个舒适圈,有两个原因,可能是不敢面对太多未知的困难,也可能是知道这些困难而不愿克服,就是懒得改变。
可是舒适圈就真的舒适吗?生活中是需要创新的,人也是需要自我实现的,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当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就会想更高层次的需求进发,当更高层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人们会处在一种压抑的状态下,长期的压抑可能会让人丧失对生活的激情,如行尸走肉,或者活在自我陶醉中。
相反,跳出舒适圈,固然会有很多需要克服的困难,但同时,也有大把大把的机会——挑战自己的机会,探索世界的机会,成就不可能的机会。
我对自己20年后的祝愿就是,做一个依然能够去爱、去体会、去大笑的老女人。哈哈哈,想想都可以笑出声来。我崇拜的,是那些能够将自己的兴趣转变成事业,能够在自己的事业中收获成就感和自我实现感;家庭和睦,不用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夫妻反目,拥有一个包容、温暖、柔软的心。能够将自己的一生活成一个传奇,能够为身边的人,甚至更多的人带来正面的影响,能够鼓励他们,帮助他们,能够授之以“渔”。
有人问:一个人来过这个世界的证据是什么?
答:就是你带给别人的影响,是爱与被爱。
如果对现在生活感到不满,只有两个解决方案,要么接受它,要么改变他。觉得年轻人更应该跳出舒适圈,可能并不知道自己最适合的是什么,但是keep looking, don’t settle。
有一位唱功的企业家说过,“人生不过两件事,看见,然后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