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于内心世界的村上,最识人间美妙处
读《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有感
我从未读过村上春树的作品。这本书是第一本。《挪威的森林》是如雷贯耳,但是从未读过原著,有幸听过书评,里面讲到渡边淳一和两个女人之间的感情,也许是因为第三者转述的缘故,听来少了几分爱情的粘腻之感,倒是多了几分清新与可爱。"我喜欢你,就像喜欢春天的熊一样,天气暖和的时候,全身毛茸茸,软绵绵的熊就从山坡上咕噜噜地滚下来,然后对你说,你好呀"这一段文字是我脑海中所有的画面。我想能写出这样细腻鲜活的文字的人会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如今我从这本书开始,去了解村上春树,这个把写作和跑步坚持了三十五年的男人,他会怎样来说他的职业呢?
书看到50%之前,我觉的村上春树真是一个罗里吧嗦的男人哪,一个问题可以反复地嚼来嚼去,所强调的事情也是陈词滥调的东西,不新鲜,无刺激,实践性也不强。以至于看到中间后,我转战了雾满拦江的《笨人的成圣之道:曾国藩》,以此书的诙谐幽默来做调解。
谁知,读书过半后,竟读出了几分味道,发觉村上春树谈问题,不讲虚浮,不逐潮流,不惧自嘲,不畏流言。正如他后记当中所说的那样,此书也许无法提供读者渴求的指导,但是却是他在这条路上真实的点滴心得。他在文中流淌出对音乐和球赛的热爱,就好像面对面与你交流,不在意自己是否偏题,又或许打乱了顺序,他只需写出自己的内心所感,就好。
此书共分用十二章谈论了十二个话题,村上从小说家的门槛低,入行容易说起,大意就是欢迎各位入坑,但是能否存活下来,没点儿精神内核,没有源源不断的创造力,估计也只是风云一时,从此沉寂。反观他自己,写小说完全是因为头脑发热,一开始也就是写写,只觉得脑中那个概念化的东西应该把它文字化,好像只有把它都写出来了,全身才会舒坦,于是他就在自己艰辛困苦,靠着酒水生意为生的那段日子里开始写作,刚开始的时候,用英文写,后来感知到日文的亲切,又开始将故事改写为日文,你可以发现村上其实是一个挺爱折腾的人,尤其是在写作的时候,文章翻来覆去地改写也不烦躁,他坦率地承认“我被某种特别的力量赋予了写小说的机遇”。这样的他在面对文学奖的时候,也很坦然,即使几次与芥川奖失之交臂,他却丝毫不介怀,甚至觉得盛名之下难有率性而为的好作品,只是几度被外界妄加推测与评论,使他烦不胜烦。其实身为作家,最好的奖项就是持续创造出高质量的作品并长期拥有自己的读者群,这便是村上的观点。
谈到文学创作方面,村上说到自己对原创性的定义,一是要有独特性,二是要有成长性,三是流传性。村上倾向于不依赖素材进行创作,他认为从自己内心出发,将每日所见所闻与自己的想象力相结合,便能构建自己的故事。因为不论哪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时代与固有的现实,这些东西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获得不可忽视的分量。在写作时间方面,村上不同于放浪形骸,潇洒任性的作家,他坚守每天写十页,每页写400字的规律生活,写完作品之后要将其“窖藏”一段时间,之后邀请第三者进行点评,再三地进行修改,这期间也许会删掉大段的内容,也许会增添新的灵感。细心养护,才能出珍品。倾尽全力而为,
“ 我们能够带进坟墓里去的,归根结底,也只有已经尽心尽责的满足感,以及拼尽全力的证据”。村上这样说到,他认为写作是一项彻底的个人体力劳动,需要有基础的体力作为支撑,除此之外,还有不会被扼杀的想象力,为自己直抒胸臆的爽快去写,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开疆扩土,不问年龄几何,不问身处何地,其中的虔诚与执着,如此美妙。
与其说村上在任劳任怨地做一名小说家,不如说在他做一个忠于内心,砥砺而行的人。杨熹文喜欢他的自律,因为她也在努力成为他,我也开始喜欢他,大概是因为我也在向往成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