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文字狱自古有之。即使是皇帝,作诗也要小心。
1323年,西藏有个年过半百的高僧在寺中题了一首诗:
“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 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过了不久,一道诏书从北京传来,这个僧人被赐死。因为他不是一个普通的和尚,而是一个亡国的皇帝。
一、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
皇帝会作诗并不稀奇,大多数皇帝自幼受到精英教育,当然对这种雕虫小技不陌生。但是能够写出真情实感并感动读者的佳作,就不容易了。
诗人皇帝中,最有名的要数南唐后主李煜。
南唐灭亡之后,李煜的词风大变,被王国维称之为“血书”。其中一首《虞美人》最为著名: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晚清学者俞陛云在《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中,评价李煜的虞美人时说过:
亡国之音,何哀思之深耶?传诵禁廷,不加悯而被祸,失国者不殉宗社,而任人宰割,良足伤矣。
不加悯而被祸,指宋太宗赵光义听到这首词以后,猜忌李煜有复国之心,于是将其赐死。
当然,宋太宗未因这首词就对李煜起了杀心,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呢?吴越王钱俶倒是老老实实,据说也是被宋太宗毒死的。
宋太宗得位不正,连哥哥宋太祖的亲儿子,自己的亲弟弟,都设法害死。何况异姓的亡国之君呢?
李煜的故事还有续集,传说李煜转世为宋徽宗赵佶,同样多才多艺,能作诗善填词,最后也成了亡国奴。
二、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赵㬎
当年宋太祖赵匡胤从孤儿寡母手中,夺取了后周的天下。多年以后,元朝人也从孤儿寡母手中,夺取了宋朝的天下。
1276年元军兵临临安,仅仅5岁的宋恭帝赵㬎献城投降。他就是几十年后,那个在西藏题诗被赐死的高僧。
“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
好想问一下故乡的人,孤山上的寒梅,花开花落了多少次呀?
林和靖,北宋名士,隐居于西湖孤山种梅养鹤,这里代指故乡人。前两句化用了王维的绝句: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宋恭帝幼年被元军虏往了元大都,此后再没有回过临安,因此后两句写道:
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黄金台,指燕昭王招募人才的招贤台。意思是,我如今身在异乡,估计再也回不到故乡了。
19岁的时候,元世祖下诏派赵㬎入吐蕃(西藏)学习佛法。元代高僧释念常曾经在《佛祖通载》中记载:
“宋主以王位来归,学佛修行。帝大悦,命削发为僧宝焉。”
赵隰入吐蕃后,竟然成为一代高僧,法号“合尊”。
诗中的黄金台,未必特指元大都,应该泛指“异乡”。或者这是赵㬎当年在北京作的旧作,在西藏时期偶尔想起故乡,于是书写下来。
这首诗传到元英宗耳朵里,给赵㬎惹来了杀身之祸。这一年赵㬎54岁,离开家乡快50年了。
明朝瞿佑《归田诗话》中,记录这首诗还有一个版本:
黄金台上客,底事又思家。归问林和靖,寒梅几度花。
黄金台上异乡之客呀,为什么又思念家乡?如果能回去,就问问林逋(后人称为和靖先生),寒梅开了几次花?
这首诗和李煜的“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都有思念故国之意,因此惹来猜忌也不奇怪。
三、太平无以报,愿上东封书,陈叔宝
亡国皇帝多了,能诗善词者也不少。
南朝最后一个皇帝陈叔宝,也是一个大才子,不过他很善于奉承,作为一个亡国皇帝,他流传下来的诗就令掌权者听着舒服。
在隋文帝东巡时期的宴席上,陈叔宝作了一首《入隋侍宴应诏诗》:
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
太平无以报,愿上东封书 。
东封,指帝王登山封禅,昭告天下太平。司马相如临终前作《封禅文》,大拍汉武帝的马屁,请其登泰山封禅。 八年后,汉武帝果然东至泰山行封禅事。
陈叔宝说,如今天下太平,您的功德与日月同光,您也可登泰山封禅了。
隋文帝杨坚对陈叔宝礼遇甚厚,陈朝亡国后,陈叔宝在隋朝生活了16年,52岁时病逝于洛阳。
结束语
清朝诗人赵翼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这句话用在一些皇帝诗人身上,也是如此。在国破家亡、归为臣虏的时候,皇帝们也能写出感人肺腑的的佳作。
然而,在诗歌中不善于隐藏真情实感的话,这些失势的皇帝也惹来横祸。 唐昭宗李晔不是亡国皇帝,但是受制于权臣。不甘心的他填了一首《菩萨蛮 》抒发心中的郁结:
登楼遥望秦宫殿,茫茫只见双飞燕。渭水一条流,千山与万丘。
野烟笼碧树,陌上行人去。安得有英雄,迎归大内中。
掌握大权的朱温一看,这个李晔心有大志不可小视,于是杀了他另立其子李柷为帝。3年后,朱温灭唐建立后梁。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