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历史上共经历四次民族大融合
第一次,春秋战国时期,发生地集中于中国腹地,这一次民族大融合以华夏民族为核心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
第二次,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华历史上的大混乱时期,朝代更迭、战乱不断,民族迁徙出现交互现象,一部分汉族往周边流动,一部分周边少数民族往内地流动。这一时期,北魏王朝的第七位皇帝孝文帝拓跋宏的祖母文明太后和他本人,对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孝文帝继位时只有五岁,祖母文明太后临朝执政,对鲜卑化的朝廷进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改革,冯太后先整顿吏治,立三长制,实行均田制,再颁俸禄制,孝文帝深受影响。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正式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太和十八年(494年),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收藏古今汉家典籍,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迁到洛阳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联姻,参照南朝典章制度,改革北魏政治制度,并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处死废太子元恂。一系列举动推动北魏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大力发展,史称“太和改制”,有效地缓解了民族隔阂,促进文明进步和民族融合。
文明太后和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客观上使得中华文化得以在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基础上,获得地位的巩固和更广泛地传播应用。同时北魏政权在经济、政治、社会、军事上的发展,也得到了中华文化古老智慧的强有力支撑。而鲜卑与汉人的通婚制度,实现汉族人种的优化,变得更加强壮。
第三次,宋、辽、金、元时期,进行于边疆地区。虽然这一时期战争频繁,但是各民族交流密切,不仅少数民族融合于汉族,而且大量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在民族的融合过程中,汉文化对于其他种族的文化发生了越来越的地的影响。元朝实现中国大一统,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大统一。
第四次,明清二代奠定了现在中国疆域和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基础。
历史的四次民族大融合,即使存在元朝这样颠覆性的政权更迭,而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却最终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江海般的胸怀包容吸收一切外来文化,作为自己的养分,在不离文化根脉的基础上,实现自我进化和发展。无论政权如何变,无论外来文化如何强悍,无论中华文化会在一个时期内如何式微,中华文化的根脉始终不断,因为中华文化的源泉就在中华民族儿女的心里,因为中华文化的灵魂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液里,因为中华文化就在中华儿女的生活里,一言一行日用而不知。这正是“柔弱胜刚强”的智慧,这正是“地势坤以厚德载物”的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