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BL就提腐女,是另一种偏见。
其实一开始让我看一部男男校园纯爱网络剧,我是拒绝的。
没看过耽美小说,BL的影视作品印象中也只看过两部半:
《东宫西宫》,冲着王小波的原著看的;
《蓝宇》,原动力是胡军和刘烨的船戏;
《霸王别姬》?段小楼没爱上程蝶衣呀,单恋只能算半部!
可就是我这么个对BL无感的人,两集《上瘾》看下来,秒秒钟对着屏幕就是一副花痴脸了。据室友不完全统计,观剧途中我发出过以下感叹:
“卧槽顾海的鼻孔好英俊!”
“为毛这个爸爸长得比儿子还帅!”
“感觉白洛因长得好像我一个同学我要截图给他看!”
……
当然,已经沦为迷妹的我客观地说,《上瘾》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首先是演员演技比较青涩生硬。我的另一好友看了几分钟就觉得这演技太出戏,果断弃了剧。
其次是副线情节薄弱,发展凌乱。长得像陈冠希的尤其(名字就叫尤其)和长得像张艺兴的杨猛明明可以发展为另一对妖孽CP吸粉的,结果情节少得可怜,尤同学还一直对白洛因念念不忘,看得让人着急死了。
最后……最后就是好多人物为毛只出现了一两次就下线了?长得像白洛因妈妈的班主任、被顾海教训了的富二代、顾海的上将爸爸……配角戏份严重欠费,导致剧情不够丰满。
但是!脑残粉的自我修养之一就是把所有的缺点都变成萌点!
演技不行?可是我感受到了一种当初自己拍微电影的青涩的感觉,唤起了我很多美好的回忆耶!
副线薄弱?可是我只要“陈冠希”的脸时不时出来帅一下,看杨猛发发嗲就觉得很开心了呀!
配角一轮游?反正我只想看“海洛因”CP不停上课、睡觉、骑车、吃饭、调情,各种发糖才是重点!
把缺点都一一圆回来之后,我要开始正经地夸夸这部剧的优点。
首先,两大男主的长相符合角色设定并且颜值逆天!
许魏洲演的白洛因真真儿就是个长得周正学习又好的模范生模样。顾海更甭说了,高大阳刚版薛之谦,一笑还露出俩虎牙,又帅又坏又可爱(还有人说像我原来的老公王大锤)。
但是后来,我越看越喜欢白洛因,倔强懂事的三好学生自带光环,不脑残也不白莲花,合理即是正义!其实这年头长得好看的姑娘小伙多得是,选俩帅哥没什么难。关键导演选角时巧妙地避开了男版网红脸,两张新鲜的面孔又非常符合角色的定位,让观众信服。完美!
其次,情节和台词没有落入烂俗。
按谷阿莫的讲法,这部剧就是讲了一个霸道强攻掰弯倔强小受的校园爱情故事。听起来很无脑很没营养对不对?但是!戏剧家曾经曰过:世界上的故事就那么几种有限的原型,重点不是讲了什么故事,而是如何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这部剧贵在接地气。富二代顾海追白洛因靠的不是刷卡、开豪车、放烟花,而是努力一步一步地融入白洛因那个拮据、普通的社会底层家庭。顾海会在白洛因他爸和邹婶结婚之后把肩膀借给痛哭的白洛因,告诉他“还有我在”;邹婶的露天早餐摊被流氓砸场,顾海去求他爸爸的朋友找了一个合适的门脸,邹婶的生意终于做得理直气壮……“海洛因”CP的感情升温顺理成章,绝不只是因为在人海里多看了你一眼。
再说台词,这部剧的台词基本是照着原著小说来的,跟国产偶像剧那种说了上句我能自动接下句的毫无诚意的台词比起来,《上瘾》的台词实在可圈可点。印象最深的是顾海爸爸招安白洛因那场戏,有权有势的长辈和贫穷倔强的小辈对决,这种戏几乎是偶像剧的标配,但顾爸爸的台词有理有据不落俗套,值得我点32个赞。
最后,全程北方口音简直是我这种东北话十级爱好者的福音!
比起矫揉造作的《克拉恋人》,我宁可看《乡村爱情故事》,起码听东北话吵吵我还有一种莫名的快感。我常想那些腻死人的偶像剧如果能把台词全部东北话化,会不会脱胎换骨让人耳目一新呢?
白洛因的发小、有点娘炮的杨猛同学,因为跟白洛因走得太近被顾海讨厌,按照一般偶像剧套路,杨猛会对白洛因说:“不知道为什么顾海最近好像很讨厌我哎……”然而剧里杨猛对白洛因的台词是:“他咋天天不给我好脸色看呢?”一下子角色和台词呈现出一种反差萌,而我对这种反差萌毫无抵抗力,更别说顾海的蜜汁口音(据说很多迷妹就好这口)。总之北方口音让这部甜而不腻,提升了狗粮的口感,让我啃得更加欢了。
我一个下午刷完这部剧,脑子里都是“海洛因”CP在湖边钓鱼、吃冰糖葫芦、去动物园买衣服、骑车去学校的甜蜜画面,有时候看着看着就带入到了自己的感情生活中。第二天我把这部剧推荐给我男朋友,当我说到这是一部男男校园爱情剧的时候,他语气奇怪地问我:“你变成腐女了?”
是吗?我因为一部剧就变成腐女了吗?
仔细想想并没有,我喜欢这对CP不是因为他们是男男,而是单纯被他们之间的情感打动,如果这个故事的主角是一男一女或者女女,我照样会被打动。而腐女的定义应该是专门喜欢BL并YY男男爱情故事的女性。追一部男男爱情剧、喜欢一对同性CP就被冠上“腐女”的称呼,这难道不是一种偏见吗?说明在这些人眼里同性的爱情还是和异性的不一样,本质还是认为同性恋是“妖怪”。
“爱情与性别无关”这句口号人人都会说,但就像所有对社会议题的讨论一样,多少人只是做了偷懒的“拿来主义者”,将主流结论据为己有却从不曾真正理解。并非说看了《上瘾》就可以理解性少数群体,事实上如果不能摒弃长期形成的偏见,就算看完《上瘾》《卡罗尔》《暹罗之恋》《丹麦女孩》《断背山》《蓝色大门》《阿黛尔的生活》……你也只不过是个同性恋的猎奇者。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