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世界 精神文化遗传至今的
能够符合 传统的 正面的 对人类社会有益的 这三点的
只有我们“中国文化”
那么在历史长河中
我们的文化是如何得以保存的呢?
回头看我们的人才选拔路径 即社会阶层的跳跃路径: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从三国两晋到隋唐两宋 加上短暂的康雍乾
都有一个共性:
“社会底层有精英化的主观能动和客观希望”
当大家都抱定书中自有颜如玉和黄金屋的时候
最底层的人 也知道并相信读书会改变命运
读什么书?-也就是精英化的标准是什么?
其实无论四书五经
离不开的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和人文情怀
- 那种形而上的东西
忽然想到
中国人在历史上
从来没有靠子宫和生育去统治一方天地
相反 生育能力强的兄弟民族
往往会主动融入汉文化体系内
融入不了的 都自己远遁了
比如黄金家族的金帐汗国
去统治并培养了罗刹国...
那么现在的我们
是不是正在走一条和过去不那么相同的道路呢?
因为现在来看 好像实现社阶跨越的是“数理化” 而不是“哲学人文”
卢梭说过:科技与艺术的发展 代表了道德的堕落
卢梭不是抱残守缺 而是一眼看穿:
放到学校中 重理轻文 那文科不就相对较弱了嘛
在历史上 “数理化”应该等同于“巫医乐师百工”
只是巫医乐师百工 也是有饭吃 能谋生
“过个小日子 但不要去占据上层建筑”
可能这是古代一种心照不宣的维持社会稳定的原则
- 除了明朝
明朝的庐山学派
是一种变态的文人团体 做特例宅出去
想到当下
那些小镇考题家和特训出来的高考状元
是不是也应该在掌握一定管理权话语权后
静下心来 多补习一点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和文化遗产?
这样才能够更有效地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另外一个话题:
社会的发展 从来不是由大多数人推动的
而是“少数派决定论”在起作用
哪怕文化意识形态再阳春白雪
而科技金融新贵们再人多势众
决定社会发展方向的
始终是那些少数派
比如“波西米亚树林俱乐部”
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