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在社交的时候,有两个臭毛病。
1、卖弄学识,惹人不快。
2、瞎清高,难以融入主流话题。
所以除了一些文艺沙龙,他们在现实中的朋友,真的不多,亦或者说,他们的朋友和他们所读过的书,成反比递减。
一、卖弄学识,你想弄啥
朋友们在一起畅谈天地、打的一片热乎的时候,有时候可能会提到哪位名人说过怎样怎样的话、哪部哪部电影非常好看、或者调侃调侃名著典故,以博大家一乐,让气氛更加热烈。
这时候,如果有人挺了挺身子,一本正经的说:“不好意思,我纠正一下你刚才所说的xxx,其实是不对的,应该是xxx。”气氛瞬间就会降至冰点以下,冷的让人觉得说话都会加速流逝自己身体的热量。
情伤高的人,会主动站出来打圆场,夸他说的真棒,这个典故他也是第一次听到,今天涨知识了。于是大家很乐意的顺着这个梯子逃离这尴尬的境地,即挽回了被驳斥者的面子,又夸赞了驳斥者的渊博。然而真正受益匪浅的人,其实还是情商高的那一位。
读书人反而成了众矢之的。
卖弄学识,你想弄啥?
这不是一场主题辩论会,也不是什么文艺沙龙,被驳斥者借用典故的目的可能根本不在于炫耀自己的才识,盲目的驳斥,只会给他人留下尴尬的印象,而被社交圈淘汰出局。
二、术业有专攻而已,不是只有读书才是重中之重
《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这个世界千奇百怪,每个人的经历不尽相同,所以所塑造出的生命个体,也就各不相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点:有的人喜欢读书,有的人喜欢看电影,有的人喜欢唱歌,有的人喜欢跳舞,有的人喜欢收集小石子,有的人喜欢捡各种各样的贝壳,有的人喜欢满世界的行走,有的人喜欢偏于十几平方的阴暗房间······不是所有的兴趣爱好都可以得到大家的理解,但多元化正是这个世界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千篇一律的生产某一类型的人,在他们的性格上笼统的加以编号,这将会使世界沦陷入扎米亚金的著作《我们》,所描述的乌托邦怪圈中。
话归主题。虽然这个世界是多元化的,但并非说每一个生命个体所钟情的事物都是不相同的,也有很多人具有相同的志趣爱好,所以才会成为朋友、知交,这就是俗话中的:人以群分。
在广泛的兴趣爱好中,电影、音乐、美食、运动可能算是大流所钟情的喜好,特别是在现代社交圈中,一个人想要融入集体,成为不可忽视的话题中心,那就必须熟识这些话题,做到为我所用,才能抓住社交中的头号话语权。
这一点,对读书人来说,无疑是致命的。因为素来清高自傲的他们,有时候会很不屑于涉及这些“庸俗”话题,仿佛一旦论及,就是在贬低自己一般。其实自发的逃避,才是失败社交的根本。外面的人想要撬开里面的壳,里面的壳不仅严丝合缝,甚至还在本体上长出了尖锐的黑刺!渐渐的,也就成了孤独患者。
其实人的爱好哪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那只不过是读书人的自尊心在作怪,说白了也不过是术业有专攻罢了。
三、我又读了一本书,失去了一个朋友
几个文青小团伙出去玩。
我的朋友一直闷闷不乐。
我问他为什么。
他说,“我很快乐的看完了《战争与和平》。”
我说,“那是好事啊。为什么要闷闷不乐。”
他说,“因为我现在觉得读书并不是一件好事,大家只是表面上认同‘读书好’的理论,事实上在社交中,我们与大多数人并不存在沟通的桥梁,反而成了边缘人。所以我越喜欢读书,就觉得自己越是封闭,失去的朋友也就越多。”
我拍拍他的肩膀。
“我理解。”
四、读书和社交真的不能并存吗
古代人怎么形容读书人?
说他们是穷酸秀才、酸腐文人、书虫,又说他们“手无缚鸡之力”“百无一用是书生”,换算到今天的话,所谓的读书人,应该就是个技术宅了。
因为社交上的失败而过渡沉溺于书籍的世界之中,从而变得更加孤独,这样的恶性循环,究竟应该如何避免呢?难道读书人就真的永远只能饰演“社交失败者”的角色吗?
不然。
在这里分享了一下我自己的几点看法: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读书人应该放弃自己的恶性价值观,没有什么喜好是天生高贵的,读的书越多,就越证明自己可以抽身出来接触其他事物的时间越少,反证了他们自身的缺陷颇多——呆板、腐朽、极度缺乏社会经验、情商较低······每个人身上自有他的发光点,摒除自己的社交偏见,虚心学习,取长补短,即便是不感兴趣的话题,多听,多认知,把握有限的时间补充自己的知识盲区,不断拓宽自己的思想格局,即便是个读书人,也可以渐渐摆脱“孤独患者”的痛苦处境。
2、别读死书,不懂幽默
说个有趣的故事:鲁迅和郁达夫参加一次文艺沙龙,鲁迅说了一个笑话,从前有个老和尚,他快要死去的时候,找了一个美妇,祈求她说,我快死了,现在只有一个愿望,就是从没有看过女人的私处,你能让我看一下吗?美妇觉得老和尚快死了,日后便是一了百了,于是就让他看了自己的私处。老和尚看完之后,冷冷的说了一句,哦,原来和尼姑是一样的。
郁达夫听完这个笑话之后,咯咯笑个不停,一直走回到家里。他觉得鲁迅说的笑话很有趣,于是就去查阅自己的两万本藏书,想找到出处,结果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
这个故事也算是民国文人之间的一点轶事。单就上面的故事来看,郁达夫无疑是属于那种读死书的类型,而鲁迅则不同,他的知识渊博似海,却也没有因此而失去自己的幽默感。
幽默感,社交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取得他人好感的杀手锏!
在这个世界上,严肃话题的书籍固然多如牛毛、数不过来,但是相对有趣的轶事集、笑话大全也有不少。读书人在阅读的时候,不应该将自己束缚在小的牢笼之内,仅仅只阅读严肃主题的书籍,也应该接触接触相对轻松有趣接地气的书籍,潜移默化的培养自己的幽默感。
3、会说故事的人,可以战胜一切
读书人想要最快把握住在社交中的话语权,其实还是有着一定优势的,因为他们都会讲故事。
不管是罗伯特·麦基的《故事》亦或者是詹姆斯·N·弗雷的“如何创作”系列中,都强调过,想要会讲故事,一定要学会保留一定的悬念性。
如果读书人想要在社交中阐述一个道理,与其平白直述的讲出来,不如动脑经为这个道理加以润色,说一个小故事,末了再问一句“你猜怎么着”,瞬间就可以抓住大家的关注力。如果还可以用一种幽默的方式说出来,更会被大家疯狂加分。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还是那句老话:每个人的喜好不尽相同,是因为他们的性格不同,强求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是一种可笑的做法。学会理解是基础,尝试主动放弃才是一种进步。当我们同一个人的三观差距过大、实在无话可说的时候,再过于强求的交流就只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反而主动放弃,用宝贵的时间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群体,却会让自己轻松快乐许多。
毕竟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比活得快乐,更重要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