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工作的头几年,我十分难过。主要原因是公司的产品与客户的期望有落差,在这个落差里,我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上下徘徊,落差成为了我担不起的沉重,而这一切其实并不必要。
市面上的营销套路很多是面向快速消费品的,而对于工业品,似乎很少见有什么经典的营销案例。在工作的头几年,我一直以快速消费品的营销角度来要求工业品,总不得理想,搞得自己很累,上交代不了用户,下指挥不了工厂,夹在中间无法做人。
对用户不敢承诺,对厂里无法监督。导致我一度陷入自我怀疑,我到底在这个组织中是个什么角色?
近几年,我逐渐认清了自己的定位,渐渐从工作的繁忙中抽离出来审视自己,重新思考:“我们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
一开始,我的答案是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服务等等。
但现在我的答案是:“为自己积累口碑。”
抛去身份,你是谁?
经常有人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你划去你名片上的种种身份之后,你是谁?”
从小到大,我们会不断的增加各种身份,从小时候的中队长、三好学生、优秀标兵,到长大了之后到党员、大学生、研究生,到工作之后到经理、主管、科长等等,我们这一路走来,到底什么是恒久不变的?是人品与口碑,罗永浩说创业初期找一个过去的同学融资,即使多年未联系,同学依旧借钱给他,理由竟然是曾经的一件小事,让他觉得老罗是个靠谱的人。
所以,我们的工作可能会变,周围的朋友同事也可能会变,但在这些所有社会关系中,不会改变的是某人的口碑,他就像区块链,会经过多人独立验证并裂变式的传播,越多的人认为你靠谱,你就会在更多的人中形成靠谱的印象,同样越多的人认为你不靠谱,就会有更多的人甚至从未跟你打过交道的人都觉得你不靠谱。
很多同事更换部门时,新旧部门的领导都会打听,这人怎么样?旧部门领导对你的第一评价往往决定了新部门领导对你80%的印象,比如说:“懒。”新领导看到你上班没有早10分钟到岗,就会加深这一印象:“嗯,确实懒,新员工竟然还来这么晚。”
往后,只要你有什么懒的迹象,都会加深该印象,人们总是习惯性的搜集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忽略其他的。所以,最终的结果就是:“嗯,确实是懒呢,你看她踩着点上下班,没事坐那耍手机,对工作一点也不上心,没事就不懂学习提高自己吗....”总之,有一大堆理由验证你确实是懒。
褪去工作的外衣,我们还能留下的只有口碑。
无论职业如何变幻,我们能留在自身的名片只有口碑,产品好不好,服务好不好,很多时候我们都无法掌控,这是一项组织工程,需要多人多部门的合作,而个人对待周围环境的态度却是可以掌控的,而一个人是否尽心尽力,往往他人是能够感受到的。这才是你人生的核心竞争力。
假如,我的同事出去创业,我是否购买他的产品或服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曾经他在同事间积累的口碑,这人如果曾经就偷奸耍滑,经常忘记你交代的事情,那我自然对他创业的产品也往往抱着怀疑的态度。
怪不得,大咖们总说最终还是看人品、人品最重要之类的话。因为其他的都可以学,而人品是从小就开始积累,并不断通过周围人的不断背书而形成的,他很难改变,不然怎么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呢。
如果积累的是口碑,那便无需烦恼。
工作如果是积累口碑的方式,那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比如说:产品质量异议,过去我认为质量问题给用户造成了损失,无论怎样都无法弥补给用户带来的伤害,但如果从积累口碑的角度来看,出现问题之后,如果能快速处理,尽全力协调给用户提供最优的补救方案,用户反而会更加认可你这个人,虽然不一定对企业会更认可(因为毕竟产品有问题),但对待问题的方式却体现了你个人的靠谱程度。
一旦口碑积累起来,用户觉得你是个靠谱的人,即使你以后换了家公司,我想用户依然会有很大可能选择你,因为他会认为与你合作放心、靠谱,在之前的公司遇上那样的事,你都能处理,那新公司理应更好才对。
换个角度,看问题,坏事可能变好事。